放大圖片
■兩岸民眾在延平郡王祠共同祭奠鄭成功。香港文匯報特約通訊員王協雲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林舒婕 廈門報道)每年6月,兩岸數萬民眾齊聚廈門緬懷民族英雄鄭成功。隆重的頌典儀式就在位於鴻山公園的延平郡王祠舉行。這是大陸唯一一座延平郡王祠,經過遷址重建,讓許多尋根謁祖的台灣鄭氏後裔終於有了落腳點。
收復寶島 獲賜封號
遷建落成的延平郡王祠位於鴻山公園嘉興閣南側、緊鄰嘉興寨牆,基本保持老建築遺留下來的後殿和兩邊廂房的原貌,建築用地面積996平方米。一進,三開正殿,兩側帶護厝,雕樑畫棟,精美氣派,呈現典型的閩南風格建築,殿內有一尊近4米高的鄭成功塑像。
史載,公元1662年鄭成功率軍渡海,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被侵佔長達38年之久的寶島台灣,南明永曆帝於1653年賜予其「延平郡王」封號。
光緒建成 文革損毀
據廈門閩南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耕介紹,清光緒年間台灣多次遭到外敵侵犯,相繼發生中法戰爭、牡丹社事件等。當時治理台灣的沈葆楨向朝廷奏報,於是光緒下令設立延平郡王祠,並選定台南、台北和廈門三個地方。目前台灣的延平郡王祠已有58座,而大陸只有廈門的這一座。
「廈門的延平郡王祠原址在思明南路通往鴻山公園小路的一側,由於年久失修,祠堂逐漸破落。」陳耕說,「文革」期間山門和前殿被拆掉,用於臨時搭蓋民房,只留下部分中庭、後殿和兩邊的廂房,周邊建築殘破凌亂,基本無法開放。
內地唯一 遷址重建
重建後的延平郡王祠的祠堂牆體為磚石牆,用傳統鏡面牆做法建成。砌牆用的磚特別選用泉州白石和閩南特有的色彩艷麗的紅色煙炙磚。正房兩側開間牆面的身堵,特別設計為花磚組砌。山牆均採用閩南稱「擱檁造」的山牆承重方式。屋面設計為傳統閩南建築中祠堂慣用的三川脊,正脊採用閩南古建築所特有的燕尾脊,垂脊末端設有排頭。正殿為懸山屋面,護厝為硬山屋面。屋面瓦採用閩南沿海地區常用的無釉紅板瓦。
台南文化協會會長鄭道聰認為,廈門的延平郡王祠完全有可能成為台灣同胞來大陸祭祀上香的熱點,今後每逢鄭成功的生辰忌日、鄭成功收復台灣的紀念日等重要日子,兩岸都可以聯手在延平郡王祠舉行紀念活動,構建起海峽兩岸祭祀鄭成功的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