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方黃吉雯於內地工作逾30年,體會國家開放初期的艱難時刻,亦經歷國家繁榮發展,她勉勵本港年輕一代認識國家時,不應輕言判斷「對或錯」,應先掌握國情才作分析。香港文匯報記者潘政祁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馮淑環) 在港英殖民統治年代,就讀名牌官校庇理羅士女子中學,方黃吉雯在學校唱的是英國國歌、中史課只讀至鴉片戰爭。直到往英國升學,她開始思考自身的國民身份,「我覺得自己不是英國人,但身為中國人又好像沒有國家」,這孤單的感覺,埋下她日後回國尋根的伏線。70年代,已在英國學業有成的她,決定自告奮勇替跨國公司到內地作「開荒牛」,見證了國家開放初期的艱難時刻,自此也與國家結下濃厚感情。
透過長期的親身了解,方太由一個對祖國認識近乎零的中學生,到現在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服務國家,期間對國情有了更全面的體會。她勉勵本港年輕一代,在認識國家時,不應急於「對或錯」的論斷,而是多了解國情,再慢慢分析,培養深層次的思考。
中學時國家觀念模糊
香港土生土長的方黃吉雯生於1949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齡,今年62歲。她曾任市政局議員、立法局議員及行政會議成員,是香港的精英分子。畢業於傳統著名官校的方黃吉雯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中學時仍處於殖民統治的封閉年代,中史課程只讀至鴉片戰爭,故當時對祖國所知有限,且國家觀念非常模糊,「學校唱的都是英國國歌,電視上即使觀看奧運比賽,亦鮮有聽到(中國)國歌」。
當時的香港,英國人在工作上佔盡優勢,本地人發展處處受到局限,方黃吉雯看在眼裡,頗不以為然。中學畢業後,方黃吉雯到英國修讀會計專業課程,當時的所見所聞令她在國民身份認同上有很大衝擊,「當時見到有英國人是貨車司機,才發覺英國人不一定高高在上,令我反思自己的國民身份問題。國民在社會上應享有平等待遇,但自己既不是英國人,身為中國人又好像沒有國家,開始反思自己是否二等公民」。
親見證國家走向富強
年輕時曾對國民身份感到迷惘,直至1978年,她在一間跨國公司任職會計師經理,公司需派員到內地作「開荒牛」,作為公司管理層上唯一的華人,方太遂自告奮勇回內地工作。期間她有機會見證著國家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內地仍然非常貧窮,國家起步十分困難,當時申請電話線需要數個月,聘請員工亦是中央政府負責安排,當時我會反問自己,可以如何幫國家,為國家作貢獻」。
於內地工作已逾30年,現時成為全國政協委員,方太見證著國家日漸富強,當中的感受尤深。她坦言,現時港人特別是青少年,對於國家存有不少誤解,在殖民地教育之下,港人很容易從西方角度看國情,「不少人認為內地處理污染及法治問題時未盡完善,但國家近30年急速發展經濟,有人比喻中國為世界工廠,提供廉價生產,但同時產生環境污染,問題需要不斷改進,但不能一時三刻解決,也不能以國際標準量度所有事情。」
女兒滬工作開拓事業
就特區教育局擬在中小學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方太表示認同,她指隨著內地與本港經濟不斷融合,本港必會受惠,青少年到內地工作的機會亦大增,但能否真正把握機遇,很視乎年輕人是否主動爭取,若政府大力推行國民教育,肯定可增加青少年認識中國的機會,這絕對是好事。
育有一女的方太透露,女兒現已30歲,現於上海工作,她指女兒充分體會到國家的競爭力不斷上升,有很大發展空間,故已認定內地為發展基地,希望可在祖國開拓自己的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