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與八和汪明荃主席在一個場合相遇,閒談間提及聘請其他界別的專才負責舞台、燈光、音響等範疇的設計,效果往往不如想像中般好。除了上期我提到「雛鳳鳴」的兩次演出外,尚有一齣汪主席和我都看過的《張翥煮海》,由龍貫天擔綱演出。據汪主席的記憶,舞台設計師把演區放在中後台,大大增加了演員和觀眾的距離;而我就記得有一半的舞台台面是傾斜的,剛巧《張翥煮海》又有多場武場群戲,不要說武師在傾斜的台面翻騰容易出意外,就算演員一舉一動也要格外留神,避免失去平衡,結果是人人不自覺地走到台中演區演出。
無論是《張翥煮海》的傾斜台面、《西樓錯夢》的彎彎曲曲樓梯或《帝女花》的遠景小台階,都是花心思的佈景設計,不過卻妨礙了演員的演出和觀眾的觀賞。如果佈景設計者認識花旦的台步及服飾,我深信他一定不會把樓梯設計得如此曲折,因為花旦動作要經常保持優美,步幅不宜過大,加上戲服的長度和重量,曲折的梯級便成為「安全陷阱」。如果佈景設計者認識戲曲的「毯子功」和「把子功」,明白演員經常要在台上做出高難度的翻騰動作和複雜武打動作,我深信他一定不會為堅持設計的理念,提供一個傾斜的台面,讓演員容易受傷。如果佈景設計者了解戲曲演員演出由「手、眼、身、法、步」組成,「關目」除了是演員演繹角色的重要手段,也具備和觀眾溝通的功能。例如演員出場亮相,利用眼神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讓自己成為舞台的焦點。因為「關目」在戲曲表演中如此重要,京劇泰斗梅蘭芳才會以風箏來鍛煉自己的眼神。若果我是佈景設計者,當然不會把「香夭」放在台後演區演出,使觀眾只可以欣賞演員的「肢體動作」。
上述的例子都說明了一個非常顯淺的道理,要把西方舞台的東西融入粵劇演出,必先要深入了解粵劇,重點是讓演出者有更好的發揮,令觀眾觀賞到更好的演出。所以說想「西為粵用」,必先照顧「粵」的需要,否則只會像「盲頭烏蠅」,偶爾的成功也是「好彩數」罷了。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