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地球發福 人類有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2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高原的冰川有儲水作用。

 肚腩發福,因為吃得太多,運動太少。有人認為發福是福氣,但地球先生肚腩發福,人類便有難了﹗

 最近,極地科學家發現,全球暖化令南極洲和格陵蘭冰層加速融化。多年前,科學家已警告人類,地球的水位將會持續上升,但今次科學家發現,由於融化的冰水從兩極源源湧向赤道地區,令地球圓圓身形開始變化,「長出」一個「大肚腩」。這個「福相」並非來自營養過多,而是天空和水底的微妙變化。 ■文:呂瑋宗 圖:資料圖片

 最近,美國太空總署經由重力發現及氣候實驗衛星(GRACE)探測,地球赤道地區的圓周長度增加。地球「腰圍」發福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溫室效應促使南北兩極、高山地區的冰川融化,湧流出的冰水高達3,820億噸。

深海暖流高速溶冰

 美國太空總署指出,自有數據記錄以來,地球的形態和體積不斷轉變。太空攝影技術發達,更能監察地球的身形。專家表示,地球的外形由始至終也不是完美的圓球體。專家相信,地球的形態時胖時瘦,多年來不斷變化。當地球整體溫度寒冷時,赤度便會瘦一點,但當溫度上升,便會開始「發福」。

 目前,地球暖化主要有兩大「戰場」,一個在天空,一個在海洋。科學家表示,海洋「戰場」戰事更加難打,因為海洋熱容量遠比空氣高,所以把一塊冰塊放在暖和的室內,冰塊可能需要多於一小時才會完全融化。可是,把同等體積的冰塊,改為放置於與上述溫度相若的水中,冰塊只需數分鐘便會完全融化。最近,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研究院在最新一期《自然.地球科學》雜誌,指出海水變暖速度增加,是令南極及格陵蘭深層冰加速融化的元兇。

 美國宇航局研究指,21世紀的冬季,北極海冰的平均厚度變薄了2.2英尺,而覆蓋在表層的多年冰川,則大大縮減了42%以上。以往,科學家集中研究兩極冰蓋、冰山融化情況。隨著科技進步,製作出先進的氣候模型,理解冰蓋以下的溫度和生態轉變。冰底世界一直神秘莫測,但其溫度變化些微,已潛藏極大的威力。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研究院科學家使用先進精準的探索儀器,發現冰底以下的融化速度比想像中嚴重,令日後海平面上升的程度勢將加劇。研究院透過19個氣候模型,測量本世紀及推算下世紀全球變暖加速冰底融化速度。綜合各方面數據運算,研究團隊估計到至本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多於1米。

 愈多海洋冰川融化,海水量不斷曾加,便會形成惡性循環。當海上冰川融化的時候,深色的海水會吸收更多陽光。海水吸收太陽熱量的時間,便會隨著融冰時間延長而增加,而海冰流失也會愈見嚴重。當然,無論是北極或南極,都會有結冰期。結冰期就是冰川補充其「生力軍」的黃金時間。可是,當融冰期愈來愈長、結冰期便會相對被縮短,結冰期數量便會大大減少。

暖空氣非融冰元兇

 在空中「戰場」中,科學家似乎對空氣暖流對冰川融化有新解釋。雖然全球大部分科學家都把高原冰川融化的元兇,指向空氣溫度變暖,可是最近又有歐洲科學家唱反調,指地球某些地區的山頂冰川,卻有增加趨勢。最近,德國波茨坦大學科學研究院指出,位於喜馬拉雅山的冰川監察儀器指出,山脈冰川原來在「默默工作」,「成冰」數量有增加趨勢。

 有關研究員報告指出,若在這個世代能有確實證據指出,全球冰川並非在「一面倒」融化,便有機會為空氣暖化作出「辯解」。波茨坦大學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指出,過去三年發現,阿富汗、巴基斯坦及不丹一帶喜馬拉雅山冰川的衛星圖片,區內286個冰川對氣候轉變反應,原來並不一樣。雖然,大部分冰川都正在減少,但位於西北部的喀喇崑崙山脈(Karakoram)卻有超過一半的冰川,並沒有因為空流暖化而減少,反而出現增長趨勢。

 一直以來,科學家對冰川完全融化之說一直抱有保留。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IPCC)曾指出全球冰川將於2035年前年全部融化。此說引來極大抨擊,指地球上還有很多跡象,指出暖空氣對冰川融化之說仍存在疑點。今次,波茨坦大學科學研究院,似乎對聯合國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又進一步「攻逼」。研究院發現,山脈中沒有融化的冰川,特徵就是被高山圍繞。此外,其中一個最大發現便是它們同樣遭厚厚的碎石和瓦礫覆蓋。分析顯示,高原地區沒有被沙石覆蓋的冰川,融化的速度明顯較高。科學家相信,如果有關推論成立,高原冰川融化主因,便可能是因著地殼變動,高原山石被沖擦,引至冰面碎石流失而成。但詳細結果,仍有待進一步驗證。

新航道激發水底大戰

 若天空和水底的融冰原因不同,便大大增加理解及處理融冰問題的難度。英國學者指出,就算水平線上、下的融冰原因不同,但亦可以由海洋主導,溶流出的冰水亦足以威脅人類安危。生態學家發現,源源湧向赤道地區的原來不單只是冰水,還有很多「不應該」出現的東西。

 隨著北半球北部長年冰封的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融冰,從前只在太平洋生活的灰鯨,竟然隨著被「激活」後的航道,走往地中海一帶。而一種早在遠古在北大西消失的洋藻類,便從老遠的太平洋再重回北大西洋地帶。在不同海洋範圍生活的生物,一向不相往來,可是隨著「新航道」的開放,讓它們走在一起。海洋生態學者指出,這些「新航道」會使海洋底下激發「大戰」,引發生態大災難。

 去年5月,一條13米長的灰鯨在以色列附近的地中海水域出現。約3星期後,西班牙附近又發現灰鯨蹤影。灰鯨是瀕危生物。海洋專家主要有兩種不同看法。第一,「新航道」或許是灰鯨的「生路」,讓牠接觸更多食物和生存空間。第二,「新航道」是牠的「死路」,讓牠接觸祖先從未遇過的生物和細菌攻擊。此外,牠的「入侵」亦會令該區本應「不該死」的海洋生物突然大量被殺。海洋生態學家擔心,遠古世代太平洋物種曾大舉「入侵」大西洋,導致大量大西洋生物絕種。若歷史重演,受影響的不單是海洋生物,對區內的鳥類和捕魚業也受到影響。

 有見及此,來自10個地區的海洋研究組織合力組織一個名為Clamer的項目,跟進海洋生態的發展。過去13年來,他們不但發現海洋化學物成分和水溫相繼上升,海洋生物更趨向往北部較冷的海域遷移。在過去20年,發現北海的魚類從60種急升至80種。海底物種的「往來無道」,亦激發更多「不應該」的物種出現。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近年發表一份新幾內亞島新物種報告,指1998年至2008年十年期間,新幾內亞島竟然出現超過1,000種新物種,包括新品種樹袋鼠、河鯊、尖牙青蛙和藍綠蜥蜴等。新物種的出現,或許讓保育活動得到安慰。可是,這卻暗示地球生物的種類和習性將變得複雜,有一天可能失控、超越人類想像以外。

 隨著「新航道」開通,亦令很多病毒流通全地球。隨著「怕暖」的珊瑚礁死亡,毒海藻便會不斷出現。菲律賓國家毒物研究控制中心指出,海洋生物當吃下這些毒海藻,便會把類似「雪茄毒」(ciguatera)的「壞東西」,帶到不同水域。不單只是人類受害,就連其他海洋生物也遭殃。

淡水匱乏致奪水戰爭

 科學家指出,冰川水份不斷流入大海,便暗示地上可飲用的淡水量愈來愈少。隨著人口不斷增加,河川污染問題愈來愈嚴重,2030年前全球便可能有一半人類要面對奪水戰爭。地球上,超過97%是鹹的海水,餘下可飲用的淡水只有3%。而當中,亦只有不足1%可直接飲用。按歷史文獻記載,人類史上首場「水戰爭」,約發生在4,000多年前,位於幼發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國家。

 近年,在肯亞北部達達布(Dadaab)一個難民營,專門收留缺水難民。難民表示,肯亞很多地區兩年沒有降水,根本不能再種植。有些村落更就食水展開衝突。海洋生物因為地球海水量增加而遷移,而陸上的人類因為淡水缺少而展開遷居。世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環境展望(Environmental Outlook)報告指,「缺水難民」很快由貧困農民,擴展至城市和工業區。可用水「僧多粥少」,但人類卻仍未養成慎用食水的習慣。聯合國調查指出,過去50年人類用水量激增三倍。主要原因是很多農業地區進行工業化和城市化。這些行為的用水量,比農業社會還多。加上衍生的污染問題,令可用水量減少。

 高原冰川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扮演淡水儲存庫角色。而阿爾卑斯山,就是人類其中一個重要的淡水儲存庫。高原冰川是一個大冰箱,把冬天的降雪好好儲存起來。當天氣回暖時,便「慢慢」融化釋放淡水,給陸地上的家庭和農戶使用。當這個天然的大冰箱失去功能,人類便會想其他辦法去獲得同樣份量的水源。可是,這些緊急的手段,很多時確是具破壞性的。有些地區,甚至會偷偷開採其它地區的天然水源。這些衝突,卻很容易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人類「發福」,長出了一個「大肚腩」,是由於吸收了過去的營養。可是,地球身體內的「水份」,從來沒有增加和減少。它的「大肚腩」只不過是人類破壞了它內在的機制,破壞了它的健康,令其分佈異常。地球「發福」,人類便有難了。要為地球「瘦身」,人類首要還是學懂如何愛惜它﹗

相關新聞
地球發福 人類有難 (圖)
高原沙石的保溫啟示 (圖)
劉若英 千面紅娘 在西廂 (圖)
紅娘的異想世界之在西廂 (圖)
音樂比賽是「惡魔」——透析香港國際中樂指揮大賽 (圖)
@北京:享樂的時代忘記苦難的三毛
百家廊:刺桐的遺憾(外二章) (圖)
翠袖乾坤:超八檔案
古今談:旅遊業黃金機會
琴台客聚:《細說》的面具敘事學
生活語絲:《非誠勿擾》的濕地
一網打盡:景點依舊遊客全「飛」
記憶後書:香港書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