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蘭
柴可夫斯基節是港樂2010-2011樂季的壓軸篇,由藝術總監兼指揮迪華特親自帶領,分別在6、7月演出了柴四、五及六等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筆者看了6月17日首場的《梁喜媛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鋼協》及7月2日尾場的《迪華特的悲愴交響曲》。這幾場節目是迪華特2月尾演罷藝術節《哲林斯基 抒情交響曲》之後首度再次指揮港樂之節目。
《悲愴交響曲》即《第六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最後一首交響曲,稱之為《標題交響曲》,即每個樂章根據標題和內容大綱寫成,四樂章合構成一個故事。至於最終用上「悲慘」的標題是根據英文「pathetic」的直譯,與俄文「patetichesky」個人情緒激動、悲切略有偏差。
1893年10月作曲家在聖彼得堡親自指揮《第六》,首演9天後便與世長辭。對於他的死亡或樂曲的理解有不同說法,但樂曲有關死亡的主題跟作曲家之死應沒直接聯繫,即非因其因臨大限之期而寫下。在演繹方面也視個別指揮對此曲的感受和對作曲家的態度來定位揮捧。今次迪華特的處理是在走向正面中表現出死亡陰暗的悲切,沒刻意經營死亡的過度傷感,反而在這中心下展現出積極的態度。
首章甫開始的慢板深沉哀愁,先把觀眾帶進一種苦惱沉鬱狀態, 陣陣悲痛悠悠而生,壓低的銅管令人走進作曲家沉痛的情緒中,但指揮沒有一下子就是擺出天昏地暗的氣氛,之後的不太快的快板,又像撥開雲霧,死亡的徵兆雖然不遠,在指揮的處理下並不抑壓。第二章<優雅的快板>中的圓舞曲的輕快,更有一種歡欣積極的調子,縱然一反常態以五拍寫成,指揮也沒有強調當中的格格不入,仍然予人舞曲的歡快的特色。第三章更是生氣勃勃,展現出柴可夫斯基的典型快板中的活潑壯麗。小提琴開端的前半段展示動人色彩,讓人回到沉思獨處中,其後緊接的鋪排壯麗無比,迪華特與樂隊造出一次又一次令人振奮的樂章。死亡、悲切通通不再出現,樂曲中透現出一種異常積極和向前的動力。港樂的演出有爆炸力,的確把作曲家最擅長的曲式鋪陳而出。對於此章中甚麼英雄最終要面對死亡,或惡勢力要戰勝善良之說法指揮一一踢走,以積極的人生觀出發,展示出正面的力量。
由小提琴開始的終章,氣氛突轉到悲痛難忍,令人動容的音樂中,獨奏的孤單悲切、一下一下又叫人聯想起一些難過的時刻,壓低的小號、大號呼應了樂曲最初之沉痛情緒。最後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以單一樂音慢慢消失,整章不離悲鳴寂寥之情感,卻一點也不誇飾。迪華特與港樂以真摯的樂聲表演了一種深刻的情懷。
相對《第四》,迪華特的《第六》更全面展示出樂團的優點。《第六》無論在樂組、音色和演奏的層次上都掌握得更好。樂團的活力和充沛的能量幾乎在第一個音開始已經感受到。同場的《尤金.奧涅金》的朝氣勃勃與《天鵝湖》組曲的細緻亮麗,都不比《第六》遜色,尤其後者,更是筆者聽過的最佳一次演繹。雖然台上沒有舞蹈員和布景,筆者彷彿已看到一隻一隻天鵝在湖中起舞,天鵝湖的故事隨樂章發展逐一呈現。另外6月17日韓國的梁喜媛的《第一鋼協》也發揮到年青音樂家澎湃和火辣的力量,造出作品應有的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