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舉行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已接近尾聲,今屆的金牌大哥不出中國和俄羅斯,至於美國隊的表現屬於一般,反而亞洲另外兩個體育強國日本和韓國都有傑出表現。至於香港,在獎牌上有所進賬,分別來自劍擊和體操共兩面銅牌。雖然今屆獎牌的顏色不及上屆韋漢娜在游泳所得的兩金好,但對香港大學運動員來說,已經有所交代。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大部分參賽國家和單位來說都是抱著一個志在參與的心態,因為說到底這些運動員的主要身份是讀全日制學士學位的大學生,很多在兼顧學業之餘才分配時間於運動訓練上,難以做到像一些職業或專業運動員般百分百投入訓練及比賽。雖然如此,部分參賽的學生都是國家隊成員,有些更是曾經在北京奧運會上取得獎牌的運動員,他們的水平當然比一般邊讀書邊訓練的業餘運動員的水平要高。
鑑於各國和地區的精英運動員培訓系統和教育對精英運動員支援的幅度不同,令到大運會參賽選手的水平比較參差,就以香港的教育制度對運動員的支援來說,跟國家所實行的舉國體制下對運動員在教育上的安排已經大大不同,內地的青少年體育學校以至運動技術學院和體育大學,都能夠在運動員整個成長的階段配合其訓練和讀書的需要。
在香港,我們談了教育配合精英運動員發展這個題目超過20年,但在整體的規劃和制度上仍然停滯不前。這邊說要精英運動員兼顧學業,但那邊卻要運動員全職訓練而不接受他們在大學註冊讀全日制學科的身份,而大學的學士課程卻不設兼讀的模式。這樣不是要強迫運動員只能在運動和讀書選擇其一嗎?事實上,精英運動員一定要把訓練和比賽放在第一位,而讀書的安排應該彈性配合。雖然運動員註冊了全日制,但他們也可以按需要而修少一些科目和延長完成課程的時間,這樣便可做到學業、運動兼容。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鍾伯光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