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台灣皮塑藝術家葉發原。
皮革可用來做甚麼?衣履、手袋、裝飾品等外,原來還可作雕塑材料。筆者剛認識了從台灣來港舉行展覽會的皮革雕塑大師葉發原,欣賞其作品時,筆者不停說:「真的不像皮革,像瓷、絹、絲或其他。」葉發原笑說:「也是,真的不像!」葉發原太謙虛,他先後奪得日本「一染展」銅獎、美國國際皮包工藝協會聯盟皮塑組第1名等國際獎項,但仍如此仔細地介紹皮革雕塑,令筆者愈看愈心動。
問:做皮革雕塑是不是很困難的呢?
葉:大家只知道皮革可以用來做衣物,但也可用來創作藝術品,但大都把皮革當作畫紙一般,在上面雕刻圖案及花紋。做雕塑很難,因為你要先將立體的東西消化,化為平面圖樣,用切割、扭壓、擠刮等方法,重新化為立體,用其他材料,如泥、木、金屬等製成的雕塑,都是直接在立體的材料上加減。
問:那豈不是皮革雕塑是不可能的任務?
葉:我認為皮革有很高的可塑性,將皮革浸濕處理後,包在已經做好的模型上塑型,再用拉、扭、壓、捏、敲、擠、刮、鑽等不同技術,塑造出各種形態,再用膠水黏貼牢固,再以專用染料上色。大家或者認為皮革這麼硬,不可能表現出人的表情及肌肉、昆蟲的翅膀及動作、花草的姿態等,但只要經過適當的步驟,就可以克服種種不可能。
問:你對自己的作品曾在日本、美國、台灣等不同地方獲獎有何感覺?
葉:可能是沒有人用皮革做雕塑吧,哈哈!我認為我的作品有中國傳統藝術特色,而且有生命力。以螃蟹系列為例,因取「蟹」與「謝」在國語中是諧音,比喻中國人的吉祥祈福及感恩,所以大小籠中的螃蟹就成為「大謝、小謝,攏總多謝」,令作品很有文化底蘊。
我的創作理念是「藝術根生於鄉土,創作來自於生活」,我創作出螃蟹系列、螞蟻系列等,因為自小接觸大自然,也令我想寫實地創作,令每件作品都充滿生機。你看看我的螃蟹,身體有很多稜角,頭部的背甲略呈橢圓形,鉗部的黑色粗毛及步腳也比較多,但我還是要克服皮革的限制,再利用各種技巧,將螃蟹的特徵一一呈現出來。
問:你覺得在自己的作品中,覺得那些是最難做的呢?
葉:要做到栩栩如生,每個都有不同的難度。如以大小來說,小的比較難做,而且愈小愈難,一來要更精細,而且考眼力。以螞蟻系列為例,寫實精雕的皮塑螞蟻是皮革藝術中極高難度且細膩的成功創作。螞蟻身上的粗毛,精細到必須以放大鏡輔助才能完成。
你看看這兩個作品,裡面的西瓜及飯都是用皮革製成的,但要表現出那種質感可說是不可能的,因為西瓜肉的紋理,以及飯的一粒粒的感覺,你即使將皮革切得再細,又扭又揉,也不可能做出那種感覺來。最後,我想到用皮粉,也就是用磨成粉的皮革,黏在一起,定型及染色後,卻又很像真,我也頗意想不到。
問:你覺得用皮革來做昆蟲或蟹較難,還是做人較難呢?
葉:難處不一樣,昆蟲或蟹的紋理、關節等很難做,而且翅膀、皮毛等都很難表現,但做人也有難度,如皮膚、肌肉、表情、四肢,以至衣服等各有難度。我的「豐收系列」是以台灣早期的豐收時期作題材,有農夫簑衣下田,肩挑鋤犁、漁夫水邊釣魚、販售螃蟹等,呈現50年代人們堅毅勤儉的生活,各人的動作都不同,提、扛、揹、拉、推等,要表現出動感也是有難度的。 ■文:曾家輝 攝:彭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