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化名人訪談錄
70年前,一首《玫瑰玫瑰我愛你》隨著電影《天涯歌女》的上映,廣為世人所知,歌詞更被美國一位熱心聽眾譯成英文,榮登美國流行音樂榜;50年前,《梁祝》問世,日後成為中國音樂在世界音樂界的「名片」。7月底一場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的「陳鋼與陳歌辛父子音樂會」,跨越時空,鏈接了這兩個音樂傳奇。
「我和父親的很多作品都在香港流行並保留下來,可以說,香港是我的第二故鄉。」75歲的陳鋼,《梁祝》作曲者之一,重新演繹父親音樂作品,是懷念,也是見證。 ■文:梁小島 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黃霑曾說,他是喝著陳歌辛的音樂養料成長的。可見海派文化對香港的影響。」陳鋼擅講故事,說起話來聲情並茂,中氣十足。出生於音樂世家,他耳濡目染了上一輩的知識分子的堅持,也感受到藝術穿越時代和空間的力量。
聆聽時代的樂曲
陳鋼如今仍在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作曲,創作不輟。最多人知道的,還是他與何占豪合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梁祝》是天時、地利、人和,是最早的《走向國際化》的民族音樂,加上有整個大時代的浪漫情懷,這是無法複製的。」那時陳鋼和何占豪都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一個24歲,一個26歲,他們沒有想到,本來是為慶祝建國10周年的獻禮,也給他們帶來厄運。
「59年《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演,結束後全場掌聲不斷,演職員不斷謝幕,觀眾依然不讓走。小提琴獨奏家俞麗拿只好返場,又拉了一遍《梁祝》,一次演出兩次表演,我們一輩子只此一次。」陳鋼激動的說。《梁祝》在文革期間被批成「大毒草」,陳鋼被關進牛棚,備受身體和精神的摧殘。「最困難的時候,反而特別需要音樂。」陳鋼這樣解釋他日後的創作動力,「每次從批鬥室回家,我都會聽馬勒的第四交響曲唱片,馬勒的音樂在告訴我,不要輕易放棄。」
家世坎坷,難得的是,陳鋼日後的音樂創作中,卻找尋不到沉郁、悲涼的哀怨,而是充滿希望和激情,這從他的曲目名也看得出來,《金色的爐台》、《苗嶺的早晨》、《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等。
「我的創作階段大概可分幾個主題,一個是花樣年華裡的金色朝霞,一個是蹉跎歲月裡的血色浪漫,一個是激情年代裡開不謝的玫瑰,還有一個就是深情年代的開放和包容。這是不同時代對藝術工作者的要求。」
對於時下的年輕音樂學子,陳鋼希望能更多一點人文關懷,「不要都向錢看。如果心裡沒有人,藝術就不能直達人心。」
父親是永遠的動力
此次「陳鋼與陳歌辛父子音樂會」,80歲的潘迪華風塵僕僕,從紐約飛來香港開腔。當初答應陳鋼的邀請毫不猶疑,一句「為了紀念陳歌辛,我唱。」道出了對「歌王」的敬佩。她記得1958年末在「美國之音」的Live節目中,用中英文唱《玫瑰玫瑰我愛你》,結果聽眾反應熱烈,來信洶湧,令她和樂隊創作人員都深受鼓舞。這首歌最早被美國歌唱家Frank Laine演唱,並榮登美國當年的音樂流行榜,但他曾一直誤認為作曲是美國人所為。
「我的曾祖父是印度人,所以父親寫的歌有亞熱帶地區的奔放和浪漫,非常的洋氣。」陳鋼說。父親的音樂造詣屬於天賦加勤奮,他一生創作歌曲達200多首,有「歌王」、「歌仙」之稱,曾創作過不少抗日歌曲,更因此遭日軍逮捕,被關押了3個月,「但父親依然保留著熱情和浪漫,他特別愛以花為歌曲的主題,比如《玫瑰玫瑰我愛你》,是為1941年上映的電影《天涯歌女》所作,還有《薔薇處處開》,《花樣的年華》本來是40年代電影《長相思》裡的插曲,結果後來被王家衛導演拍了同名的電影,並用做了主題曲。」但父親的音樂在陳鋼的記憶裡,是一家人圍坐在鋼琴邊,凝神傾聽的溫馨。
《永遠的微笑》是陳歌辛寫給他妻子金嬌麗的。2004年,台灣音樂人羅大佑在北京首都體育館的個人演唱會上,就深情款款的唱了這首歌。「這是父親為母親畫的一幅音樂素描。」陳鋼記述,父母親的愛情故事綺麗輾轉。與大富之家的母親相比,父親不過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鋼琴教師,早年曾跟隨德籍猶太音樂家短暫學習音樂專業知識,後來更靠自學成才,兩人家境相差懸殊。但他們仍不顧一切的走到一起,美好的愛情為陳歌辛日後音樂上的高產,提供了不盡的生活源泉。
「我父親是從生產隊的廣播裡聽到《梁祝》的,他非常興奮,要母親帶總譜給他看。」陳鋼情緒有些激動。那是1959年,陳歌辛已被戴上「黃色歌曲」的右派大帽子,而年少氣盛的陳鋼,自覺思想比父親進步而與父親劃清界限。2年後陳歌辛去世,時年46歲,《梁祝》伴著他走過生命的最後階段。
在「歌王」的光環下成長,是否感到壓力?「沒有,」陳鋼說,「父親是我永遠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