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大家樂上半年已加價4至6%,下半年仍計劃再加價。圖中為大家樂主席陳裕光。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雁翔)通脹高企之下,食肆出招求變,但加價容易衍生「趕客」的副作用,部分食肆不惜出動「蠱惑招」節流。有業內人士指出,部分食肆採用「蠱惑器皿」墊起食物,看似極具份量,其實已「減料」;甚或將食品「切薄切小」等「掩眼法」。
食物「縮水」瞞不過食客,不少市民在網上討論區投訴食肆「陰招」減料。有網民表示,購買一份28元的「豬扒包下午茶餐」,卻發現豬扒又薄又小,與麵包的大小不成比例,「都已經加價,份量同時下降,變相是雙重加價」。有網民亦發現,食肆採用底部隆起的「蠱惑碗」盛載燒味飯,使賣相變得吸引。外賣用的飯盒同樣「不老實」,有網民收集一間飲食集團中環及新界分店採用的外賣膠盒,載入水份後再量度水的容量,發現中環外賣比新界外賣,份量減少近30%。
牛肉豬扒切小切薄
有連鎖餐廳的廚房員工向香港文匯報記者透露,不同區域的分店,成本各異,食客能承受的加價壓力也有不同,部分分店為免「趕客」不能加價,「只好將牛肉愈切愈細,豬扒愈切愈薄」,但往往會被客人發現。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主席駱國安表示,面對工資成本和食材價格暴漲,大小食肆都有加價壓力,但並非全部食肆都有加價的「本錢」,較高檔次的餐廳可以透過加價抵銷通脹,對生意和競爭力的影響輕微;相反,較大眾化的餐廳如粉麵店、飯堂等,由於競爭激烈,消費者對價格較敏感,一旦加價有機會流失大批食客。他指出,近月勞動市場人手供應不足,整個飲食業共有2萬個空缺,餐廳需要加薪請人,以酒樓散工為例,時薪由過往40元加至本月的60元。食材方面,豬肉來貨價升20%至30%,水產海鮮更是倍升。
中小企「團購」食材
駱國安表示,除了加價,業界亦有不同方法控制成本,大集團可以在期貨市場以較低價入貨,中小企則集結不同食肆「團購」食材。重組餐單亦是可行的手法,例如將牛柳的菜式改用牛肉等,但協會並不鼓勵會員將貨就價,令產品質素下降。
工聯會飲食業職工總會主席袁福和指出,個別餐廳「偷工減料」並非新鮮事,但此等手法不利食肆的長遠發展,食客被騙一次後,不再回頭惠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