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工行半年最賺錢,突破千億元人民幣。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馬子豪) 內銀中期業績叫好叫座,但確存在計時炸彈,而炸彈卻是內銀盈利引擎的貸款業務。
首先是對壞帳的擔憂,因應未來環球經濟環境暗湧處處,內地經濟增長能否保持增長成疑問。自08年金融海嘯,中央鼓勵放貸以刺激經濟,因而累積大量貸款餘額;倘若經濟形勢急劇向下,企業經營環境轉差,壞帳的問題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內銀不良貸款率處低水平
截至上半年,各大內銀本再次實現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雙降」情況,反映資產質素有進一步的改善。中型銀行不良貸款率均低逾1%,而大型銀行中,工行(1398)及農行(1288)不良率亦僅0.95%及0.98%,其中工行更謂7月底止的不良率進一步下跌至0.92%。
逾期貸款升 急增減值準備
值得留意的是,眾內銀不約而同在上半年大幅增長貸款減值準備,以防範信貸風險,其中工行的貸款減值準備達167.94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達7成,而民行更按年大增近1倍,其餘銀行的貸款減值準備亦按年增2成至6成,反映銀行亦自知壞帳問題隨時捲至,得及時作出防範。
事實上,數據顯示銀行的逾期貸款餘額有所增加,中行上半年期間,逾期3個月貸款上升36%,工行逾期3至6個月的還款總值亦上升34%。分析認為,銀行提高撥備標準,料短時間對大型銀行之資本充足率影響有限,未來兩年大型銀行以股權融資的可能性仍低。
惠譽指出,內地銀行經歷過去數年高速信貸增長,因而推高通脹及個別地區的房地產泡沫,某些行業的借貸者之資產質素存在隱憂,銀行目前亦未有應對逾期還款大幅上升而作出較好的準備。惠譽認為最大威脅來自房地產行業,因其影響幾乎滲透至所有經濟領域。
地方融資平台風險仍可控
而更受外間關注的貸款問題,當非地方融資平台貸款莫屬。內銀對此似有忌諱,在中期業績報告上未有披露細節,只在業績記者會上,在傳媒追問下才有較詳細披露。
上半年內地五大國有銀行的,即工行、建行、中行、農行及交行,上半年地方融資平台貸款,明顯反彈7,479億元,總餘額增至2.89萬億元。各內銀解釋,上半年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驟升,是因應監管部門對融資平台的統計方法作出修改,將原來屬其他類別的貸款,也歸納地方融資平台類別貸款;管理層又「自動自覺」派定心丸,指絕大部分相關貸款,現金流覆蓋均有達九成或以上。
不良撥備覆蓋率高 無違約
其中龍頭大行工行涉及金額最多,擁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達9,300億元,佔內地有關貸款13.26%,而金額較年初公佈時增2,814億元(43%),增幅亦為眾內銀之冠;幸有關貸款的不良率為0.25%,低於平均水平。
中行的亦較年初增加四成,幸不良率偏低,僅0.17%。而建行上半年批出的地方債,亦較去年底增500億元,不良率剛逾1%,但該行管理層強調,有關貸款的不良撥備覆蓋率為326%,期內到期的貸款亦未有出現違約。
分析普遍認為,目前地方融資平台仍處風險可控之水平,澳盛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表示,地方政府不可能違約,另地方政府仍持有大量土地、國企及城市商業等資產;因地方政府借貸多用於基建,若最終真的無法償還款項,亦可允許私有化吸引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