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博覽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讀書就是求分數?學生補習成「瘋潮」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0-0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社會改變了,創意思維比死讀書更重要。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寫下《為甚麼孩子要上學》一書,探討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形象如何被塑造等問題,書中沒有正面解釋孩子為甚麼要上學,但卻揭示了讀書是每一代人必做的事,是每個人共有的經歷,因此孩子不能置身事外。如果人一生可以活到80歲,讀書已經佔了1/4的人生光陰,但我們很少去想為甚麼要讀書,因為這已經是一個根深柢固的觀念,沒有選擇的權利。韓國讀書風氣濃郁,學生總能在世界性考試中名列前茅,讀書就是為了取得好分數。無止境的讀書生涯,從學士、碩士、博士到博士後研究生,到底最後追求的是甚麼?而我們又學到了甚麼?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圖:資料圖片

 韓國政府曾大力推動教育,補習社成千上萬間,而韓國確實因為普及教育而成為一個經濟強國。但幾十年過去,補習的熱潮依然未散退,韓國現時有七成四學生每月平均花2,600港元在補習開支中,補習收入佔全國GDP 2%,造就不少年薪過百萬的補習天王。學生熱衷補習,以補習彌補課堂上的不足,其最終目標不過是希望升讀首屈一指的大學。然而政府發現私人補習產生很多問題,希望學生脫離補習,早點回家休息。

補習風潮大盛

 補習,顧名思義是「補充」學校教育的不足,然而家長、學生視補習如常規教育,投放大量金錢在其中。香港學生喜歡補習,非「名師」不補,而新加坡學生亦很依賴補習,教育部長被問到對於補習的看法時,幽默地說新加坡的情況再惡劣也及不上韓國,可見補習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亞洲學生皆逃不出其魔掌。

 既然補習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何以韓國政府特別「深惡痛絕」,從80年代開始便一直打擊補習社,現在甚至規定學生晚上十點後不能再參與補習?韓國學生不只花在補習的費用很高,他們的學習時間亦很長,從早上8時忙到凌晨,讀書便佔去2/3的時間。韓國學生看似勤力,實際上卻沒有掌握讀書的方法,只懂得死讀書。學生過分依賴補習,反而對正規課堂掉以輕心,在課堂上睡覺,甚至有商店特地為這些學生引入舒適的枕頭,讓他們睡得更舒服,學生更加有恃無恐。

 正是這種欠缺效率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掉以輕心,間接助長補習的風氣。韓國是一個以分數定奪一切的國家,無論是升學、工作、專業試都以分數定高低,同學與同學間不會互相幫助,反而是競爭者,每個都以升上一流的大學為目標。荷蘭的教育政策與韓國相似,但荷蘭學生花費在讀書上的金錢遠比韓國學生低,只有13%荷蘭學生補習。

 可見補習並非必要,亞洲學生傾向補習是受社會以分數標榜一切的意識形態及身處的環境影響,以補習換取大學、工作的入場券。

美國反其道而行

 韓國學生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亮,其閱讀能力與數學成績遙遙領先其他國家,連美國總統奧巴馬亦驚歎韓國學生的學習能力。美國教育制度與韓國相距甚遠,美國學術較為開放,培訓學生不同的才能,學生未必在學術上有很高的成就,但其分析、邏輯思辨的能力皆不俗。

 近年,創意產業冒出頭來,甚麼都強調創意,傳統的學習模式不足以讓學生屹立於社會,許多亞洲國家開始改變,教育模式慢慢傾向「西方化」,培育不同的專才,注重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韓國政府放寬教育政策,大專院校不再以考試分數作為取錄學生的關鍵,機構、公司簡化錄用人才的程序,反而著重學生的才能及面試表現。中國的大專院校也開始涉獵不同類型的學生,台灣放寬高中學生的取錄條件,不需參加各類考試,各國以不同的方式吸納學生。

 然而美國卻相反,認為韓國的教育很成功,以韓國作為參考對象,學校反而愈來愈「亞洲化」。美國人只看到韓國教育美好的一面,並不知道家長、學生以至學校所付出的代價。家長受固有觀念影響,一直不肯放手讓孩子去試,不斷幫孩子安排不同的補習課程,他們擔心孩子稍為鬆懈便會失去競爭力,學生則希望透過補習進入頂尖大學,換取日後美好的生活,學校教職員流失嚴重,因為當補習老師可以賺更多錢,根據數字顯示,韓國的私人講師比常規老師更多。

學歷不再大過天

 由此又引伸出另一個問題,大學是不是學生讀書生涯的終點?現代教育朝令夕改,早已面目全非,人們不再滿足於取得學士學位,反而學位一個接一個,是「學海無涯」這句話的最佳寫照。20世紀是工業時代,人人都以高中畢業為傲,來到21世紀的後工業時代,博士頭銜成為一個標誌,是智慧的化身,亦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博士頭銜背後消耗的不只是青春,更要揮霍大量金錢。學者指出人們讀一個博士課程大概需時10年,付出40萬至80萬元不等,完成一個博士學位的同時亦欠債纍纍。根據美國勞工署數字顯示,超過10,500個學生在取得博士學位或專業資格後做收銀員,27,400人成為店務員,4,700人從事髮型師、美容師等職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亦顯示,在比利時、德國、西班牙等地有超過6成學生取得博士學位後5年依然未能成為公司的永久員工。

 高學歷不再是一件吃香的事,學位愈高,學的東西亦慢慢收窄,不再從宏觀的角度看世界,反而專注於某一領域,工作的機會變相亦減少了。以前MBA是一個風光的頭銜,但當人人都取得MBA學位、人人都擁有高學歷時,MBA亦不再珍貴。而且長期專注學術研究使人與社會脫節,比那些在社會上打滾了幾年的同齡人輸蝕。

 如今學歷不再主宰一切,很多世界知名的企業家、名人並沒有高學歷,他們很早便出來社會打拚,並沒有因為少拿一個學位而影響其仕途,反映出學歷與工作沒有必然的關係,只要腳踏實地,依然可以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你學到了甚麼?

 韓國補習風盛行幾十年,政府從80年代開始著手處理這個問題,矛頭直指補習社,因為補習社不僅剝奪學生的休息時間、增加家庭的開支,亦導致社會分化。不少補習社集中在某一區域,它們標榜是學生通往精英學校及頂尖大學的橋樑,家長紛紛遷入社區,導致該區地價一直上升。政府嚴厲壓制補習社,企圖扭轉學生被扭曲的價值觀,還他們一個輕鬆的讀書環境。

 政府努力改變現狀,然而20年過去,補習社雖然一度消失,但死灰復燃,很快便再度崛起。歸根究底,抑制補習社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真正需要引導的是學生和家長。老師坦言曾鼓勵學生離開補習社,回歸校園生活,但家長不肯合作,怕被別人「爬頭」、怕「輸蝕」。家長與其一直與其他人比較,或許更應該問問自己的孩子「學到了甚麼」。

 香港政府一直透過不同的渠道鼓勵學生走出教室,不要再埋首在教科書、補習社中,「求學不是求分數」的廣告標語深深地刻印在每個學生的腦海中,然而做到的沒有多少個,「知行合一」只是一個奢望。以前香港經濟尚未起飛,大部分家庭都不能負擔昂貴的學費,學生大多埋頭苦讀,千禧年以後,補習社愈開愈多,學生蜂擁而至,紛紛報讀不同的課程,分數始終是評核一個人的標準。

 補習、升學、再升學,得到一個又一個學位的同時,人們可曾反問「這些年來我學到了甚麼?」從一個範疇跳往另一個範疇,一疊又一疊的筆記,是讀書的痕跡,但當中可賦有意義?是追求知識還是追求一個莫須有的頭銜?大江健三郎從孩子上學進而探索人生的意義,他指出上學讀書是為了更清楚了解自己,所以不管在任何時代,世界上的孩子們,都應該要去上學。

 讀書,不是因為分數、名銜,而是為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相關新聞
讀書就是求分數?學生補習成「瘋潮」 (2011-10-06) (圖)
補習風源於中國?! (2011-10-06) (圖)
奇招壓制補習社 (2011-10-06) (圖)
解構建築大師Frank Owen Gehry (2011-09-29) (圖)
在香港尋找大師蹤影 (2011-09-29) (圖)
解構解構主義建築 (2011-09-29) (圖)
不斷突破 設計千奇百怪 (2011-09-29) (圖)
蓋瑞設計的傢具之一 (2011-09-29) (圖)
Opus Hong Kong的設計草圖 (2011-09-29) (圖)
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2011-09-29) (圖)
「無界為界」展覽 (2011-09-29)
離鄉遷家是平常事 全球移民熱不退 (2011-09-22) (圖)
華人逐漸回流 (2011-09-22) (圖)
全球十大最受華人歡迎地方 (2011-09-22)
你今天團購了嗎? 新消費模式熱爆全球 (2011-09-15) (圖)
團購概念其來有自 (2011-09-15) (圖)
解構國外團購網站 (2011-09-15) (圖)
古怪團購一覽 (2011-09-15) (圖)
英國煙草商反擊戰 (2011-09-08) (圖)
煙草品牌簡史 (2011-09-0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博覽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