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通識教育推行已有兩年,可惜成效未見,困難卻是一籮籮。對學生、對家長、對教師,甚至對校方而言,這門學科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課程範圍大 準備工夫多
為了迎接這個新科目的來臨,一眾教師幾年前開始主動參加五花八門的課程、講座、工作坊或研討會,希望好好裝備自己,應付課程要求。可是理論與實踐實在有很大落差。自課程推行以來,通識教師的生涯簡直是苦不堪言。
在筆者的學校,因為行政安排及考績考量,每一位教師需要負責教授所有6個範疇,更要負責自己任教班別的獨立專題探究(IES)。雖然通識課每周只佔4節,每節45分鐘,但準備工作多得驚人。由於課程範圍很大,往往要花很多時間開會決定教授的議題,搜集資料、設計活動及工作紙。加上教師不一定精通全部6個範疇,所以亦要花很多時間備課,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每當測驗考試時,更是百上加斤。從擬訂試題及答案到評改都要經過一連串冗長的會議,教師要共同批改樣本試卷至得到共識才可開始正式批改,所花時間比其他學科更多。此外教師還要負責幾十份獨立專題探究,由於課程緊迫,除了利用共同課節教授學生基本探究方法以外,所有跟進過程均需在課堂以外進行。教師花光了小息、午飯及放學時間跟學生討論及分析,放學回家後仍要用電郵回覆學生的提問,難怪教師和學生均「聞通識色變」!
辦各式活動 盼學生得益
此外為了增加同學的時事觸覺及知識面,教師還要絞盡腦汁舉行各式各樣的活動及講座。例如早會時播放時事節目,同學要撰寫感想及意見;舉辦班際時事辯論比賽;安排不同類型講座及工作坊;邀請名人到校演講等。為了讓同學有更多機會發表個人意見,提高表達能力,要求同學必須每兩星期在內聯網回應評論一篇,教師亦要定期批改。這一切一切都只是單靠幾位科任教師共同推行,但是大部分通識教師都有負責其他高中或新高中的課程,通識科只佔其中1/5,無怪乎教師一個一個病倒了!
教師這樣辛苦地推行通識課程,究竟學生又學到甚麼呢?讓我們在下回探討吧! ■王文靜 前線通識教育科教師、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