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輝
「一大片雪松形狀的烏雲突然出現在地平線上,巨大的火焰熊熊地燃燒起來。由於天空變得一片黑暗,火焰顯得份外耀眼。地震久久不曾停息,我們都不敢出去,因為那燃燒著的碎石真像冰雹那樣從天上猛砸下來……」話說公元七九年八月二十四日,一名羅馬少年目送舅舅普里尼乘船到對岸,他目擊維蘇威火山爆發,岩漿和蒸氣直衝雲霄,天地昏黑一團,火焰像閃電一樣偶而照亮大地,火山灰、浮石,碎岩如大雨般傾瀉而下……
後來,他寫了兩封信回家,描述災難的情景——那是龐貝城毀滅的見證。龐貝城坍塌了,然後,高熱水蒸氣遇冷凝成水滴,聚合空氣裡的灰塵落下,大雨推送著火山頂的灰渣,形成滔滔洪流,乾燥後就是一層水熔岩,坍塌了的龐貝城埋在地下五至六公尺深處。
英國人李登(Edward Bulwer-Lytton)一百多年前寫了一部小說,叫做《龐貝城末日記》;一九六三年深秋,二十三歲的葉珊(楊牧)到高雄碼頭報到,登艦之在友人家裡隨手抓了此書到金門,他一口氣讀完,自覺對「希臘文明的煙消雲散又有了新的體認,忽然非常厭惡基督文明,於是寫了一篇叫做《一個幻滅了的希臘人》的短文,說李登用他伊莉莎白風的彩筆敘述那古城的命運︰「由奢華歸回廢墟。我們聽到昇平的歡呼,快樂的詩句,也聽到絕望的嚎啕和哀辭;我們看到花朵錦簇的園圃,宮牆,石柱,競技場,那些衣香鬚影,錦繡綢緞,也看到毀滅的天空、岩漿,塵土和怒海—愛情的節奏由激越轉為諧和,歸為寂靜。」
龐貝城毀於一旦,十年後,一位幾乎喪生於維蘇威火山的暴力下的雅典人格勞卡斯,從希臘寄了一封信給羅馬的友人,用「在平靜裡追懷」的語調說:「你邀我去羅馬訪你,唉,還是你到雅典來吧!我曾經發誓不再接近那座王城,不接近它偉壯的市塵和空洞的歡樂……」龐貝城滅亡於天火,希臘卻湮滅在基督教的神話裡。
龐貝城毀滅之前,希臘已經亡於羅馬人的鐵蹄下。雅典人格勞卡斯在龐貝城被屈指為殺人犯,執行死刑那天,火山爆發了,那是神的意旨,是奇蹟的極致,他脫險回到故土,保住了性命,卻像所有希臘人那樣,失去了自由和古典的莊嚴。他皈依了基督教,叛離了奧林帕斯諸神,青年葉珊寫道︰「……從一個原始的神話轉到另一個極權的神話,這雅典人獲取了什麼?我們從雅典的來信裡不但看到一個一個老去的美少年,也看到一個衰微沉淪的希臘。希臘哪裡去了?原來希臘滅亡了兩次,一次是羅馬軍的兵火,一次是耶教徒謊言。」
從一八六○年起,龐貝城開始被大規模發掘,整個遺址如今是一座用外牆圍著的博物館了,然而,不知道是否神的意旨,這座重見天日的古城將會像光輝的希臘那樣,注定要滅亡兩次,如果不是毀於文明的重建,就是在維蘇威火山再次爆發的時候覆沒。
據統計,這座活火山從公元七九年到一六三一年,噴火周期是每百年一次,此後平均十二年爆發一次,預計在未來二百年內,維蘇威將重施二千年前的故技,那時龐貝城將會再次覆沒在水熔岩下——有一回看一本旅遊雜誌,裡面有廣場上的牆基、石柱、牌坊,有圓形露天劇場、體育場的殘垣敗瓦,有大理石圓柱,有作坊遺址,還有用石膏灌注的死者空殼的模型——那就是龐貝城,於是就想起青年葉珊所說的「讓我們從龐貝城的瞬息繁華看希臘的衰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