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英語筆欄:英語「歧義」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09]     我要評論

 「小明一手拿一根棍追打熾輝。」

 小明不上廣州,不坐火車,不去拜年,忽然發起狂來,拿棍追打熾輝。不過,從句中的表述來看,他究竟是「一隻手拿著棍」,還是「左手、右手各拿一根棍」?

 「熾輝送杜鵑給小明,讓他息怒。」

 熾輝重視和諧,立馬化干戈為玉帛。不過,他送小明的「杜鵑」是指「杜鵑花」還是「杜鵑鳥」?如果事情發生在古代,「杜鵑」也可能是位娟好的婢女呢!這種一個句子有多於一種理解可能的語言現象,就稱為「歧義」。由於歧義會造成意義多端的現象,使人難作判斷甚至誤解,對傳意實構成一定的障礙,故它通常被視為一種毛病。

字詞多義 造句斟酌

 漢語因重視意合,強調簡潔和靈活,日常生活中的歧義現象可算並不鮮見,但在語法比較嚴謹的英文中,實有多不勝數的歧義(ambiguity)例子。由「一詞多義」或單詞「同形異義」造成的,稱為「詞彙歧義」(lexical ambiguity),如:

 Mr. Wu, the priest, is going to marry Linda at the church.

 由於marry兼有與人「結婚」及為人「證婚」這兩種解釋,胡牧師究竟是自己要與Linda結婚,還是將為Linda證婚?這就是由詞彙意義的多樣,而產生出不同的理解可能。同樣地,在Katherine can't bear children so she never talks about them一句中,因bear可解作「懷孕」或「容忍」,Katherine談話不提孩子,理由也變得不夠清晰。至於They passed the message in the dark一句,對dark意思的不同判斷,亦可造成那些人是「在暗中」傳達訊息,或他們乃「摸黑」傳遞消息這兩種不盡相同的解法。

 注意結構 免招誤解

 除卻「詞彙歧義」,「句法歧義」(syntactic ambiguity)是指由結構規則造成的多重釋義現象。例如,在Our school demands change中,由於demands和change都各可用作名詞與動詞,加以配搭,便產出「學校需要改變」(Our school demands to have some change)與「學校的需要在改變」(The demands of our school are not the same as before)兩種解法,令人摸不清句子的所指。又如The nurse looked over my head,若以looked over為詞組,句子的意思明顯是「護士檢查了我的頭」,但如果逐字作解,這句話也可看成「護士從我頭頂看去」,因語句深層結構的模稜兩可,導致難於確定句子意思。

 茲再舉句法歧義的各種例子,以供參考─Volta visited the man with the kid who was sick,Volta的善心當獲一致認可,但who was sick修飾的是the man還是the kid?換言之,Volta是探訪生病的父親,還是兒子生病的男人呢?Julia is a short story writer,切分不明,是介紹Julia為短篇故事創作者,還是形容寫故事的她長得矮小呢?Louie's object is not to eat與之相似,說的是Louie不以吃為目的(is not / to eat),還是說Louie要去絕食(is / not to eat)?Heath and Jane are married,可解作Heath跟Jane結成夫妻,也可理解為Heath、Jane各自與他人結婚了;Mr. Kong loves books more than his wife,是「江先生愛書多於愛妻子」,順得書情失妻意,抑或「他比妻子更愛書」,不須辜負俏佳人?凡此種種,都是句子擁有相同的表層結構,但在深層結構中卻存有不同解釋可能的語例,屬於句法歧義。句法歧義有時會造成傳意上的誤會,不利交往─試想,如果我只為表達「Mary收到了男友的短訊」,卻說成:

 Mary received the message that her boyfriend left her.

 讓人誤以為「Mary收到短訊,說他男友離開了她」,豈不令人無端傷心?

 模稜兩可 增添幽默

 由於歧義往往被視為毛病,很多人必欲除之而後快,如提出通過改換句式、細察語境等,消去歧義,務要使意思回復單一,便利交往,但與此同時,也有人藉由「蓄意歧義」(intentional ambiguity),為傳意添上幽默效果,如:

 Teacher: Who's the speaker of the House?

 Kid: Mother.

 The House在教師的問話中指「議會」,孩子卻理解成「家庭」,因而答以「母親」,別富童趣。由蓄意歧義製造幽默的例子仍有很多,姑再述其中兩則,作為本文的收結:

 "Sixth floor, please." said the passenger to the elevator.

 "Here you are, son."

 "How dare you call me son?"

 "I brought you up, didn't I?"

 Jimmy called the airport for flight information.

 "How long is the flight from London to Paris?" he asked.

 "Just a minute," the clerk replied.

 "Thank you!" he said and hung up.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語言傳意學部講師 吳恩卓、余境熹

聯絡電郵:clc@hkct.edu.hk

學部網站:http://clc.hkct.edu.hk/tc/

逢周三見報

相關新聞
學資處提10招改善大專生貸款措施 (圖)
拖欠人資料交信貸機構「留底」
「免入息審查貸款」10建議
新措施下還款例子 (圖)
教界望彈性處理還款期 (圖)
教育趨勢:中外合辦學位 你會選讀嗎? (圖)
概念圖:中外合作辦學 (圖)
行街學英文:Baby與Buggy (圖)
流行文化錄:我們一起穀、穀、穀!
英語世界:True colours
思思師語:普通人與「普通人」
英語筆欄:英語「歧義」世界
畫意空間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