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國際時裝品牌Benetton宣傳反仇恨,德國女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薩科齊成為其中一張合成照主角。路透社
希臘去年5月接受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貸款援助,但歐洲債務危機一直沒完沒了,原因之一是歐洲各國對多項議案分歧嚴重。歐盟雖於10月底在布魯塞爾舉行峰會,同意3方面拯救歐洲,但多項細節仍未明朗;而德法之間齟齬日增,北歐富國和南歐窮國人民互相敵視,不但使歐元的前程蒙上陰影,也加速歐洲的撕裂。
希臘於2009年底承認負債達3,000億歐元(約3.2萬億港元),可說是歐債危機的開始。歐盟拖至去年5月終於出手,以1,100億歐元(約1.2萬億港元)方案拯救希臘,又同意設立4,400億歐元(約4.6萬億港元)的「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
德拒援希 分歧之始
當時德國總理默克爾是援希最大阻力,有傳法國總統薩科齊威脅退出歐元區,才令她屈服;但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迅即付出政治代價,在數日後的選舉失去參議院控制權。自此德國、法國、歐洲央行、歐盟委員會、私人投資者的分歧日深。歐債危機愈演愈烈,最終愛爾蘭和葡萄牙相繼尋求援助。
希債危機進一步威脅意大利、西班牙等「大得不能救」的經濟體。首先法國提出讓EFSF具備銀行功能,可以向歐洲央行借貸,但歐洲央行不希望參與EFSF「加碼」,德國也反對方案。其次德國不願再以真金白銀投資到EFSF,而是希望它「槓桿化」,法國卻擔心會因此增加債務負擔。
爭拗不斷 危機無解
歐洲內部爭拗不絕,全球看得愈不耐煩,最終歐盟上月峰會同意3部曲救歐,包括將希債減值幅度加至50%、銀行業資本重組1,060億歐元(約1.1萬億港元),以及將EFSF槓桿化至1萬億歐元(約11萬億港元)。然而,方案落實緩慢,爭拗持續湧現,現時焦點到了歐央行購債和發行歐洲共同債券的問題。 ■綜合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