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因為還保持每周踢足球的關係,而且身邊好此道的朋友也不少,所以表面上一眾友好似乎身體狀況還可以,然而一旦仔細去審視,就會發覺零星的「意外」出現得益發頻密,甚至春風不吹也早已傷兵滿營,委實愈來愈諷刺。
是的,由最常經歷的半月板下墜,乃至較嚴重的斷筋腱式骨折,其實早已絕不陌生,而再三受傷至一康復又立即重上沙場的「波痴」也大有人在。至於各式奇形怪狀的傷患,也開始層出不窮浮現,由接隊友的籃球傳送致令尾指斷筋,又或是踢球致令腳指骨外露等等,外人聽上來(尤其是女性)總不免音容驟變,但當事人乃至身旁的隊友卻益發視之如家常事。那不是人到中年益發涼薄,而是大家也明白到那是人為的自覺抉擇,阻止不了也控制不來。
事實上,早有專業的經絡治療師勸戒—人到中年最適合的運動還是太極,連瑜伽也不是。我也曾湊興去上過一會瑜伽班,不過大抵除了極昂貴的貼身教練式課程,基本上也難以有甚麼成效,更重要的是一旦不自量力再加上教練未能顧及全體,很容易會弄巧反拙因而受創。對我們這些人到中年卻仍然沉迷於球場上馳騁的人而言,面對硬傷及軟傷的機會也同樣高—前者自然是因為激烈的對抗性運動,從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筋骨創傷等,後者則在貌似軟性的運動中惹來的扭絞牽反等失衡情況(其實近年大盛的跑步運動,是軟性傷患的高危肇因)。前者因為明顯及相對嚴重,還會催使人立即處理,反過來後者往往「誘人」不了了之,令傷患惡化了才臨急就診。
不過話說回來,又有多少人有量力而為的節制自覺?我身邊的球伴,不少人都常把一句話掛在口邊:「有一場踢一場,踢多一場就賺多一場,到踢不到時就唯有在場邊當維園阿伯。」那正正是人性的矛盾所在,所以也不由得旁人插嘴左右,大家生活在自由社會,還是尊重彼此的抉擇好了—縱然是不健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