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于逸堯 音樂人的食物宣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2-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于逸堯

 寫食的文章,讀者們自不陌生。如何描寫味蕾的變幻體會,是寫作者的功力;如何點評烹飪技巧的高低,是評論人的經驗與功架。

 獨立音樂廠牌「人山人海」的創辦人之一、音樂人于逸堯跨界創作,把自己的飲食專欄結集成書,既不點評味道,也不評斷高低,對他來說,文是以載食,而食是以載道。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 瑋

 文以載食,食以載道。這正是于逸堯兩本「食書」的名字。2011年1月出版的《文以載食》,于逸堯將中西食物共冶一爐,從桌上的一碟吃食開始,漫談到生活中的各種細緻文化。11月剛出版的《食以載道》再接再厲,寫出關於食物更深的思考。讀起來的感覺,《文以載食》像是甜點,輕鬆閒逸、容易入口;《食以載道》則更顯深沉,卻更見作者的真正意圖:這不是一本食評書,更不是餐廳推介,食物是思考的誘因,怎麼吃其實是一種人生態度。

 這種意圖,單從文章一點不討好讀者的「漫漫」長度就可見一斑,更別提文中少得可憐的味覺描寫與若隱若現的文化話題議論。但最讓我覺得有趣的,是全書中所貫穿的那種態度——不論對待甚麼食物,都要感恩,也要有所堅持;食物無罪,未能享受吃的樂趣,往往是吃的人出了問題——我們應給食物它應有的尊嚴。

 在消費文化盛行的今天,所有的事情好像都來得理所當然,不懂得懷著敬畏之心細心聆聽的我們,錯失了多少人生的意涵?從一碟食物開始,重新誠摯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會是多麼好的選擇。

還食物一個公道

 「我真的不懂吃的,我一點不挑剔食物,因為不懂挑剔。為甚麼要挑剔?甚麼事情都是有因緣的。我是真的不懂食的,但就是因為不懂才要做這件事。」于逸堯說。

 《食以載道》開篇,于逸堯就在自序中寫道:「沒有不好吃的食物,只有未開竅的味蕾;沒有不文明的食桌,只有未破解的迷思;沒有不溫良的安樂飯,只有未琢磨的平常心;沒有不世故的地方菜,只有未嚐懂的人情味;文以載食,食以載道,但願我能每天學習,學習如何去還食物一個公道。」

 記者好奇,食物正遭受怎樣不公道的待遇?于逸堯說,現在的人,尤其是城市人,不知不覺把食物當成了商品。消費者「我給錢,我大晒」的心理讓他難以認同。「所有有歷史、由人創造出來的東西都有它的尊嚴在那裡,作為一個消費者,消費的同時也要尊重被消費的東西,不是你喜歡怎樣就怎樣。」

 「小時候,別說是食物,就算是其他的東西,比如說一個裁縫,都會有一種堅持在那裡。你用了很多年的時間去學習怎麼裁剪一種衣服,累積了很多年的經驗和家族的經歷,或是花了很多功夫去學這門手藝。你給錢,不只是買那個東西,也是在買那種手藝、傳統,和你對那樣東西的相信,也是對做這種東西的人的敬意。但是今天,可能沒有人會覺得一次消費包含了這許多。對吃也是這樣,別說是因為人們沒有經歷過艱難的歲月,所以不懂得珍惜食物,而是現在沒有人會去想那樣東西是經過多難才做出來的。」

 這讓人想起台灣作家舒國治的《台北小吃札記》,裡面描寫了好些藏在巷子中的小店,家族的幾代人多少年來心無旁騖地經營一種招牌食物,每天限量供應,賣完就算,絕不貪多。慕名而來的客人每天排起長龍,風雨不改。這些小店的存活,是廚師的驕傲,也是食客們的驕傲。但在香港,傳統小吃買少見少,又有多少消費者真的在意那些代代相傳的手藝?

 于逸堯曾經很喜歡光顧一家上海麵店家,特別喜歡老闆的一道家常菜「豆瓣酥」——把蠶豆和雪菜煮好研碎,再壓實雪藏,吃的時候拿出來切成一件件上桌,是味道獨特的冷盤。一天,店家突然停止供應這道小菜,于逸堯忍不住去詢問,原來是有客人不客氣地「投訴」食物,說為什麼顏色灰撲撲,又是這種怪味道?原來,香港很少有新鮮蠶豆,用蠶豆乾做出來的豆瓣酥顏色灰灰的,自然沒有新鮮蠶豆做出來的鮮綠養眼,但卻不影響味道。「他們自己不懂吃,說話還很不客氣。老闆是個有骨氣的人,乾脆就不做了——反正做了你們也不懂吃!」

 「我覺得就是這樣,很多東西不見了,許多人可能也不覺得可惜。但是重點不是那樣東西不見了,其實所有東西到最後都會消失;重點是當事情發生時,人與人之間那種很不好的溝通的態度,那種互相的不尊重。我只不過是借了食物來講這個而已。」

筆耕與捕魚

 于逸堯說,自己平時也是喜歡爬格子的人,但是寫作與寫音樂真的很不同。相對於這寫食物的跨界新嘗試,他仍然覺得寫音樂要難得多。

 「寫食,你有很清楚的方向,找題目也不難,相當的具象;但音樂則是完全抽象,很難捉摸。」他說,「筆耕這個詞形容寫作真的很貼切,寫作就像耕種,踏實的,一寸寸地種出來,有很清楚的過程,收成也很清楚。但音樂比較像捕魚,你一樣有經驗,但你看不通。耕種我摸得到,種子就在我的手裡;捕魚不一樣,天氣好不好啊,心情如何啊,水怎麼樣啊,你都控制不了。捕魚也有季節性,但季節性在它那裡會有很大的變化,有很多運氣的成分,變數是你完全沒有辦法預計。很多時候你要憑感覺,捕魚的感覺虛無很多。你知道它在那裡,但是撈上來是甚麼,是紅衫還是烏頭,你不知道。但種米,就是收米嘛。」

 在《食以載道》中,于逸堯的好友,也是「人山人海」創作人之一的何秀萍寫了一篇名為《原來》的序文,看似不經意拈來的片段,寫出了關於吃的溫情,與于的文字相比,又是另一種風格的好看。「我們兩個很不同,她想分享,我想解釋。這是我的性格,我很著緊要去解釋的東西,寫完一篇文章,不會覺得:啊,抒發完了感情。而是感覺責任完成了。」他說,他更著重文章的結構多過順著感覺走,很傳統的起承轉合是他比較趁手的方式。看看第一篇《一片假名》,如何從菜名引發出後面的意趣,讀者就能體會一二。

 他也不相信靈感,「沒有靈感這樣東西。我怎麼知道它甚麼時候來甚麼時候走?我不要和這種東西玩捉迷藏,那麼煩。我會信我自己,要時時刻刻準備好,等你準備好的時候,不用靠很虛無縹緲的靈感。」

相關新聞
于逸堯 音樂人的食物宣言 (2011-12-19) (圖)
書評:咖啡、公平貿易與人權 (2011-12-19) (圖)
書介:寶寶聰明就這樣簡單!! (2011-12-19) (圖)
書介:Metaxy:中間詩學的誕生 (2011-12-19) (圖)
書介:好好修養愛 (2011-12-19) (圖)
書介: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2011-12-19) (圖)
書介:Feel Arts:一位當代藝術愛好者的隨手筆記 (2011-12-19) (圖)
徵稿啟事 (2011-12-19)
做個好古書商 不要先砍價 (2011-12-14) (圖)
N城記:上海/北京:文明之旅 (2011-12-14) (圖)
ebook多媒體:女帝奇英傳上、中、下冊 (2011-12-14) (圖)
ebook多媒體:天天吃海魚 (2011-12-14) (圖)
ebook多媒體:愛.卸了沒有 (2011-12-14) (圖)
ebook多媒體:Cruise Traveler 郵輪喜航 (2011-12-14) (圖)
ebook多媒體:煲煲好 (2011-12-14) (圖)
中國詩人駱英嘗試詩歌極限寫作 (2011-12-12) (圖)
書評:透過村莊看中國 (2011-12-12) (圖)
書介:解讀曾國藩幕府 (2011-12-12) (圖)
書介:這堂課:愛過的人,教我的事 (2011-12-12) (圖)
書介:複眼的映像:我與黑澤明 (2011-12-1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