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軍教授 國際金融中心協會主席、上海國際金融學院院長
上世紀70年代至今,世界發生了三個影響全球化議程的運動:環境保護運動、反全球化運動和佔領華爾街運動。這三個運動有幾個共同的特點,即主要源於美國、運動發展由小到大、由短期延伸為長期運動、由局部單一活動發展成為全面整體運動。
前兩個運動跨越了半個世紀,一方面表明經濟全球化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此種方式的弊端和不可持續性。第三個運動是在次貸危機4年後,才將矛頭直指當代金融體系的標誌—華爾街。
這三個運動看似相互獨立(生態、貿易、金融),實則環環相扣、由表及裡,直指全球經濟的核心。尤其佔領華爾街運動,比起前兩個運動更具深度和強度。
這三個運動都從美國開始,一方面是美國作為世界經濟強國的表現,另一方面則是全球化難以持續的無奈。
環保運動是「有章有法有落實」:從1962年出版《寂靜的春天》開始,十年之內出現了三大標誌,即1969年美國國會通過的《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等、1971年成立的「綠色和平組織」、1972年聯合國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
反全球化運動是「有名有實有訴求」:從反對國際會議和世界論壇,到提出徵收「托賓稅(Tobin Tax)」,以及保障「天賦生存權」與「官商政治透明」等。
佔領華爾街運動是「有理有節有廣度」:從反對不公到關注就業,從1%到99% ;從佔領華爾街到佔領高校,以致全球串聯,到10月17日「佔領活動」擴至世界82個國家951座城市。
這三個運動的核心無不與金融相關,如環保運動最後著眼於「綠色資本」和「碳金融」,反全球化運動落腳在制約金融失衡的「托賓稅」,而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結果起碼將助推相關財經政策與法律的出台。
自1936年華爾街成為美國資本市場和金融中心的象徵以來,曾對美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個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在1971年美國單邊廢除美元金本位制後,華爾街逐步蛻變成世界經濟不穩定的源頭之一。
「佔領華爾街」的進展時間肯定與經濟蕭條的時間相一致。如果美國的經濟復甦了、就業解決了、金融體系逐步完善了,那麼這個運動就比較能淡化。只要這個過程不結束,這個運動就會持續下去;如果這個過程越來越惡化,這個運動也可能走向極端,但現在還看不出來。
對美國而言,華爾街的標誌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從這個層面上說制度不改革,華爾街存在與否根本不重要,「華」而不「街」(金融中心早就發生了轉移)。而「佔領華爾街」則是「佔而不領」,只能佔領地盤而無法領導其改變。
對新興經濟體而言,近些年來倣傚華爾街的思潮也是需要警惕的。金融實際上是為社會服務的平台,而不是侵吞全民利益的工具。金融家也是企業家,金融既不是「天鵝肉」,更不是「唐僧肉」。
佔領華爾街運動前景莫測。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世界的潮流已經從「追隨華爾街、崇拜華爾街」轉向 「質疑華爾街、改變華爾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