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電影,不僅可娛樂,還是可療傷之藥。 作者提供圖片
黃仲鳴
讀小學二三年時,體罰極為流行。欠交、遲交功課,籐條打手板;上堂與鄰座竊竊私語,出來!打手板;壞學生給好學生告狀,不理是非黑白,出來!打手板。那位姓劉的女教師,她的樣貌,我怎也忘不了。她每次踏進教室,腰間總夾著一根籐條,令一眾「壞學生」心驚膽顫。
記得那一年,我和一位時常捱打的同窗,一連兩堂都吃了她的鞭打,共有二十籐吧,手也腫了,可是我們都捱得住。放學後也不回家,預備躲在一角大哭一回。途經戲院,正值公餘場,前座兩角,我們每人一角買了張票(那時一票准兩小童入場),也不理甚麼戲,只想躲在黑暗裡,悲悼腫痛的右手心。
那是一齣勵志片。看著銀幕,我倆頓被吸引,忘了入場的本意,完全被劇情征服。散場後,我們相視一笑,跟著互拍一下手心,說:要學電影那位主人翁,奮鬥!
一齣電影,竟然為我倆療了傷,也為我倆啟悟了做人的道理。自此,我愛上了電影。這個嗜好,直到於今仍不變。遇著心緒不寧、生活打擊、心靈受創,就躲進電影院裡。可惜,那電影叫什麼名字,忘了,只知是美國荷里活出品。
日前,在深圳書肆看到一部《電影療傷心理學》,眼睛頓時放光,這書應由我寫,怎麼會是韓國的金俊基?一翻,禁不住笑了,這不是以電影來療治傷心病人,而是分析一些電影的內容,如何去醫治有心理障礙的病人。也好,買了吧,是季成的中譯本,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二○一一年九月初版。
書裡所述的電影,我大都看了,印象最深的是《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二十一歲的男主角是個數學天才,卻在大學裡當清潔工,與另外三個朋友平時不是喝酒、賭博,就是打架。一次,偶然看到學校走廊的題板上,留有一條數學難題,他輕易解決了,震驚了曾得諾貝爾獎的數學教授,以為他班中出了個天才;再留難題,又被破解了。這才發現是一位清潔工的傑作。
對數學教授的提拔,這位清潔工卻不領情。看到這裡,我便知道,這位清潔工有心理創傷、心理障礙,劇情發展,果然如是。愛才的數學教授找來好友心理專家為他治療。過程相當精彩,醫者與被醫者一幕幕的針鋒相對,互相攻訐的場面,看得觀眾目瞪口呆。影片後段那才揭盅,原來清潔工幼年是在養父的虐待下成長,正如金俊基說:「心理創傷受害者會覺得他人都不能理解自己的痛苦,而拒絕、反抗他人的善意幫助。」最後,心理專家首先自述小時亦曾受虐待。這番話,直擊清潔工的痛處,至此防線一下子崩潰;心理專家一遍又一遍說:「那不是你的過錯。」清潔工哽咽痛悟,人生邁向了新途。
金俊基是韓國著名的心理學、精神病學專家,是正牌的「心靈捕手」。他不僅分析了《心靈捕手》,還分析了《第一滴血》、《阿甘正傳》等;這是一部極具創意的好書,值得一看。而電影,也是我遇人生挫折時的「心靈捕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