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熊貓吃肉又如何? 網上圖片
潘國森
「熊貓」是「熊」還是「貓」?
按現代漢語的語法通則,兩個單字動物名詞合起來成為雙字詞,總是以後一字為主。「馬猴」是猴不是馬;「狼狗」亦是狗不是狼。那麼按「道理」說,「熊貓」應是貓而不是熊!有人認為「熊貓」既是「似貓的熊」而不是「似熊的貓」,應稱為「貓熊」才是「道理」。不過語言現實有時不甚講道理,人人講「熊貓」,是為約定俗成的威力。總之,單看外表「熊貓」就是跟黑熊、棕熊、北極熊等熊相似;跟貓、大貓(獅、虎、豹等)不似。大眾都知熊貓似熊多過似貓便是。現時講的「熊貓」有大小之別,黑白相間的國寶級瀕危動物是「大熊貓」(panda),就是一般人認識的「熊貓」,「小熊貓」雖然也是珍稀動物,相對而言就不為世重了。
近日有人拍攝得野生熊貓吃死牛羚肉的片段,有專家認為這熊貓吃了肉怕也不易消化,可能要拉肚子。這令我想起很多年前有一則新聞,說有野生熊貓吃了一頭羊,但是沒有拍攝得影像證據,只有間接旁證,就是有些吃剩的羊殘骸,以及一頭熊貓看似吃得很飽,舒舒服服在一旁休息。
按照潘某人小時候學過一點生物學、動物學的皮毛知識,打死也不信熊貓應該吃竹葉而不吃動物的肉。棕熊、黑熊都是雜食動物,醬果、蜜糖、小動物都吃,北極熊才是更標準的「食肉獸」。貓科動物主要食肉,獅、虎、豹等大貓如是,馴化了的家貓亦如是。若家貓也吃米飯,只是主人的家境不太寬裕所致。哺乳類動物如有犬齒,一般都要吃點肉。熊貓按動物分類學應該歸類為「食肉目熊科」,吃肉是正理,吃竹葉是無可奈何的求生之道。有人說熊貓的拇指進化了,吃竹葉也是進化。其實進化不是最佳的譯法,應該叫演化更貼切。熊貓的腸胃不是為吃高纖植物食材而「設計」。所以被圈養的熊貓在專家照顧之下,一天都晚就是吃、吃、吃,經常顯得懶洋洋的,這不是趣致可愛,實是營養不良。減少活動,以免消耗更多熱量。棕熊、白熊(指北極熊)經常成為兒童動畫的主角,但是「吃葷」的熊有殺生的能力和習性,不似「茹素」的熊貓那樣溫柔、那樣與世無爭。因此熊貓給世人的印象是更適合當童話的主角。
熊貓長期營養不良的另一明證是生殖能力低。人工飼養的熊貓對交配顯得不甚積極,公熊貓多似「柳下惠」坐懷不亂,母熊貓一年發情期也只得數天,現時多靠人工授精才得以繼後香燈。潘某人懷疑這是動物園中的熊貓「食無肉」的必然後果,因營養不良而性慾不足、最終不育。
這一回鐵一般的事實證明熊貓也能吃肉、也需要吃肉,會不會給長年以飼養熊貓為業的專家帶來新思維?他們是吃「熊貓這行飯」的,卻不給這些熊貓「衣食父母」吃得飽、吃得好,實在說不過去!打從明天起,宜讓熊貓多吃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