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11年秋拍現場。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一年一度的秋季拍賣盛典不久前落下帷幕。與往年秋收頗豐相比,2011年呈現的卻是春拍火爆、秋拍蕭瑟景象。無論是香港蘇富比、佳士得,還是中國嘉德、北京保利,都沒能續寫春拍的輝煌(詳見附表)。據雅昌監測結果顯示,最能反映拍賣趨勢的總成交額與成交率呈現雙下降態勢。業界由此得出結論,2011年秋拍帶給中國藝術市場一種可喜的徵兆——理性回歸。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負責人關予分析認為,2011年秋拍戰績不佳與流動性資金有關。鑒於藝術品市場交易周期所形成的半年遲滯期,雅昌在監測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流動性資金走向後發現,流動性資金持續緊縮和存款準備金率提高政策對2011上半年不會有太大影響,但下半年藝術品市場會受此不斷衝擊,這點在2011年年中時已可以看出來。正因為有對未來資金變動的研判,去年秋拍無論是北京保利還是北京匡時等都對一些策略進行了調整。
名家名品首現大量流拍
作為北京最大拍賣公司之一的保利,去年秋拍僅上拍了兩件非常重要的藝術品,一件是以1.61億元(人民幣,下同)成交的乾隆「太上皇帝」圓璽;另一件是以2.668億元成交的徐悲鴻《九州無事樂耕耘》。對此,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趙旭告訴記者,這兩件拍品已算拍出好價錢。同時他坦言,由於四五個月前就感到經濟形勢不好的壓力,便把很多底價高或不合理的拍品撤掉 。
記者觀察,剛過去的秋拍,名家名品首次出現大量流拍的現象,其中齊白石的《柏屋圖》、《清風君子》;張大千的《東丹王人馬圖》、《勝革呈紅》;徐悲鴻的《雙駿》;傅抱石的《松菊思余》等作品,均被業界寄予厚望,估價均在千萬元以上,卻相繼流拍。這與之前大師書畫炙手可熱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
投資質量觀念經歷調整
有業內人士認為,2010年中國拍賣場大舉進入「億元時代」,大量資金對藝術品市場推波助瀾,2011年春拍的火爆更透支了藝術品的上漲空間,而當到了2011年秋拍,藝術品市場成交率下降,是開始步入理性。亦有專家認為,經濟增長放緩,市場資金偏緊,2011年秋拍,中國藝術品市場表現出收縮的態勢,很多收藏家和投資者或觀望,或離場,出手相當謹慎。
另外,信任危機也影響了藝術品市場。此前,有媒體爆出,北京九歌國際拍賣公司以7,280萬元的價格拍出了名為《人體:蔣碧薇女士》的「徐悲鴻油畫」,實際是中央美院油畫系研修班學生的習作。這宗拍賣醜聞嚴重影響專業拍賣機構的信譽,動搖了藏家的信心。
2012年中國的拍賣市場將迎來怎樣的變局?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品價格評估專家龔繼遂告訴記者,2011年是繼2003年大量資本進入藝術品市場、2008年泡沫初破後,藝術品市場經歷的一個拐點。藝術品投資在質、量、觀念方面都經歷了調整,2012年將是一個擠壓泡沫的過程。
另有分析認為,2012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面臨的最大風險便是「去泡沫化」。隨著各類藝術品投資基金等紛紛入市,藝術品市場正從收藏型迅速轉向投資型甚至是投機型,藝術品淪為低買高賣的工具,許多拍品短期內多次易手、交易價格迭創新高。在資金推動下,部分藝術品的市場成交價格已開始嚴重背離其實際價值,2012年「去泡沫化」不可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