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萬縷柳絲,綠意盎然。 網上圖片
王大慶
春節過後的第一個節氣是立春,它意味著春天的來臨。立春是受人們普遍歡迎的節氣,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敝的漫漫寒冬,早就期盼春暖花開日子的來臨。於是立春後人們便紛紛尋覓春的色彩,聆聽春的聲音。最早的春色應是在柳樹的枝頭,老農常說:「五九、六九,抬頭看柳。」就是說這個時節柳樹已給你春的信息了。當大多數樹木還處在冬眠乍醒的時候,柳樹早已悄悄顯露出粒粒柳芽,並由柳芽抽成萬縷柳絲,進而由春風裁剪出青翠欲滴的細葉,那輕盈婆娑的樹姿,迎風搖曳的柔條,為早春的大自然平添無限生機。昭示著一個勃發生機的季節開始,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到來!而報春鳥則給人們帶來了春天的聲音,那聲聲清脆的啼唱,穿過疊障的塵世,唱綠了石縫中的小草和庭院的青苔;唱來了南飛的大雁;唱醒了沉睡中的青蛙……唱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立春伊始一年端。立春過後,春耕即將開始。這時,耕牛在牧場上吼叫起來,養精蓄銳了一整冬的牠準備大幹一場了。農民們也開始在院子裡修理犁耙,為春耕生產做好準備。雖然現在大部分農村已開始機械化種田,但不少地區仍一直傳承著試犁的習俗。當年我下放在蘇北里下河地區,每逢立春,莊戶人家便開始試犁。扶犁人先拜犁具,並唱喜歌:「犁破新春土,牛踩豐收畝,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然後牽牛到田間象徵性地耕一耕。若是這年因天氣異常嚴寒地裡凍結,則試犁多是拿牛軛走進牛欄,把牛軛往牛頸上一放,表示耕牛拉著牛軛耕田犁地之狀,預示著開春了,新的一年開始播種五穀了,應該作好備耕,搶上季節耕耘播種,千萬不要錯過耕種的時機。聽老人講,封建社會也很重視春耕生產,因為中國幾千年來一直是個農業大國,民以食為天在官員頭腦中根深蒂固,相傳過去蘇北里下河一帶為渲染春耕生產氣氛,敦促人們作好春耕準備工作,城裡的官府縣衙在立春這一天,就派衙役到縣城的城皇廟旁邊的荒地上搭一個茅草官廠,衙役擂鼓鳴鑼,吹吹打打,抬著縣官和紙紮的春牛、犁,由衙門沿街行至官廠,沿路的群眾,家家鳴放鞭炮,並將米、黃豆拋向耕牛,表示新的一年五穀豐登。春牛抬到官廠後,要焚香祀奠皇天厚土,儀禮三伏三拜,縣官領頭,眾鄉紳跟隨在後依禮參拜,而後唸祭奠天地神祈禱告詞,而後縣官親自扶犁,跟隨春牛之後,演試用牛犁田,以示開始春耕。圍觀群眾吆喝聲響徹雲霄。縣官試犁後,衙役將紙紮的春牛抬起遊街,提示人們新年開始,五穀待種,百業待興,大家應該送懶,迎接大鬧春耕生產開頭日的到來,遊完街回到縣衙門前打春後,再把紙紮的春牛燒祭。
時代的腳步走到今天,焚香祀奠燒祭春牛迎接春耕生產的官方儀式早已由會議取代,八十年代前是開三級幹部會,縣委於每年農曆春節後,集中縣、公社、大隊三級幹部統一開會,部署全年工作,安排春耕大生產,號召廣大幹群奪取農業生產大豐收。這以後則是每年春節上班後召開縣(市)直有關部門、鎮領導春耕會,再由部門、鎮回去傳達會議精神。
「一年之計在於春」原是農家諺語,指春耕播種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關係到一年的收成好壞。它出自南朝·梁·蕭繹《纂要》:「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古今也有很多描繪春耕勞作的詩詞,其中尤以姚鼐的《山行》廣為傳誦:「布穀飛飛勸早耕,春鋤撲撲趁初晴。千層石樹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聲。」生動地描繪出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而這句農家諺語,現已經昇華為對各行各業以及人生、事業都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格言。它強調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佔的重要位置,寓意著一年的計劃要在春天考慮安排,為全年的工作打好基礎。人們在新年伊始,都會按照常理擬定統領一年的工作計劃,為全年的工作作出一個總體的方案,之後的365天就是照此計劃具體加以實施。可見,這計劃意義之重大。沒有這「一年之計」確實不行!這「一年之計」是各行各業各部門各人一年工作的方向標,引領著人們朝既定的目標去努力奮鬥。換言之, 一年伊始有一個好的計劃,就會使大家對一年的工作充滿憧憬與期待,從新起點上找到新動力而為之付出百倍的辛勞;一年伊始有一個切實可行而又充滿挑戰的目標,就會使人們為拚出一個好「收成」而心情愉悅、活力倍增,不辭辛勞去實現它。
春天是一個充滿朝氣充滿活力的季節,也是充滿希望充滿憧憬的季節。如果你能把一年之春抓好,你自然就為美好的一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春節長假期間,忙碌了一年的人們特別是上班族很容易在身心上鬆弛下來,有些人玩樂過度,更會擾亂人體正常的生物鐘。因此,注意調節作息時間,恢復正常的生活習慣,減少應酬,適當運動,使身體能夠盡快適應快節奏的工作,精神飽滿地為新的一年開好頭起好步尤為重要。
讓我們懷揣著一份溫暖的陽光來擁抱春天,來親吻春天,滿懷豪情不失時機地在春天這個美好的季節播種一年的信念和希望,用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去耕耘,回報的定是纍纍的碩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