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有專家說,兩地互相融合發展,在全球舞台上將能遇強越強。 資料圖片
香港是一個多元、自由的社會。在這裡,有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集會自由和示威自由等。這些自由都普遍地被港人視為「核心價值」。隨著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交往日益緊密,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等均為兩地人民帶來一些影響。隨著內地城巿的急速發展,有人擔心香港會被邊緣化。香港面對這些情景,應該怎麼辦?「和而不同」、「自強不息」這些名言,或許是香港繼續向前走的良方。 ■莊達成 資深通識教育科教師
作者簡介 莊達成 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會長。匯知中學通識教育科科主任,曾任教高補通識教育科,現任教新高中通識教育科。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通識教育科課程發展與教學文學碩士。編著《如何做好通識教育科獨立專題探究》一書。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
1. 細閱以下取材自本地各大報刊的綜合文章:
根據政府公布的資料顯示,2010年的離婚個案達2萬多宗。根據現行法例,父母離婚時法院會透過發出「管養令」來編配父母的權利,即是將與孩子同住、以及為孩子作大小決定的權利,判予父母其中一方,而另一方則只可以探望孩子,保留探視子女權。
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法改會)在2005年建議,廢除現行以法庭裁決管養令,改為立法以「共同父母責任模式」取代。政府現就離婚父母教養子女的安排,展現公眾諮詢。根據新模式,在「共同父母責任模式」下,領養子女的程序、更改子女姓氏、遷離香港超過一個月或永久遷離,均需要得到雙方同意。而子女選擇學校、宗教信仰、接受大手術、牙科治療和同意子女結婚等,則需要通知另一方。
雖然管養子女是父母的共同責任,但有社工認為:「立法容易,但政府加強教育及增撥資源,深化父母的意識和責任,則更重要。」另外,有執業律師指,新模式可能會增加父母雙方的爭拗,遭不懷好意的父母利用並加以阻撓一些決定,子女的權益未必能夠得到保障;建議不應一刀切實行「共同父母責任模式」,而是先由社工評估後,再決定何者較適合。
想一想:
a. 參考以上資料,你認為「管養令」和「共同父母責任模式」中,何者最能夠保障離婚夫婦的子女權利?試加以討論。
b. 「在香港,離婚個案的數目越來越多,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從一而終』的婚姻觀念已經式微。」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此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
2. 請細閱以下的綜合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近年,香港的傳媒生態不斷出現變化。每天除有收費報章,還有免費報章派發,發行量達300萬份。早上的上班一族,還有上學的學生,都經常取一份閱讀,可謂有助推動本港的「閱讀風氣」。然而,有環保組織批評指,以本港的人口計算,免費報章的發行將會導致大量樹木被砍伐,造成生態災難。
另外,有輿論認為,香港是一個新聞自由的地方,只要合法,報章應有「發行」的自由。但傳媒享有新聞自由的同時,也應肩負應有的社會責任。跟蹤偷拍、影響別人的私生活,都是不應做的採訪行為,凡事不應以公眾知情權作為「擋箭牌」。
有學者說,香港傳媒具有以下的重要功能:在非民選的政府架構下,政府可透過傳媒來宣傳政策;示威人士遊行期間,可透過傳媒監察警方有否濫用權力;對社會不公義及官商勾結的現象,能夠逐一揭示出來;反映民意,令政府改變及調整政策。當然,傳媒也懂得自我審查,知道報道相關事件會有哪些利弊。而青年人也懂得利用「新媒體」來為自己及社會發聲。
想一想:
a. 參考以上資料,你在多大程度上贊同全港巿民的閱報現象反映香港已成為一個知識型社會?解釋你的答案。
b. 青年人利用新媒體(如互聯網)為自己及社會發聲,會為香港和諧社會帶來甚麼問題?試加以討論。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
3. 請細閱以下取材自本地各大報刊的綜合資料:
香港回歸祖國以來,兩地關係日益緊密,但當中也衍生不少問題,「雙非」孕婦便是其中一例。香港的醫學昌明和福利完善、內地的「一孩政策」等,均可能成為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原因。
根據資料顯示,現時本港約有1.2萬名醫生。2011年有約4.2萬名嬰兒在港出生,而1995年則有約4.6萬名嬰兒,數目比2011年更多。從中可見,香港現有的醫療系統仍有足夠的能力應付香港的嬰兒出生率。
有輿論認為,香港人普遍存在「『雙非』孕婦來港產子會分薄社會資源」的說法。但這種說法卻是值得商榷的。港府應首要以人口政策角度去調整相關措施,並提請中央政府協調,然後就這些問題與中央政府磋商解決及預防的方法,避免兩地民眾的矛盾進一步擴大,加深誤解,激化對立情緒。
想一想:
a. 參考以上資料,提出可解釋港府至今仍給予「雙非」嬰兒享有居港權的一些原因。
b. 在化解兩地人民的矛盾方面,港府和中央政府可合作做些甚麼?解釋你的答案。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
4. 請細閱以下的綜合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2011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決定》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長期戰略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無可否認,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越來越多國家對中華文化深感興趣,如京劇、功夫、茶藝、中菜、唐詩、宋詞、中醫藥、書法、繪畫和儒家思想等。但是,《文化軟實力藍皮書》顯示,2010年中國文化產業佔世界文化市場比重不足4%,不到美國的1/10,發展相對落後。
有輿論認為,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仍處於較弱勢的地位。中國人普遍還缺乏自信及文明。而且,貧富差距、拜金主義、崇洋心態和國民素質參差的現象,相當嚴重。與其他新興國家不同,中國的軟實力主要得益於其跨國公司的發展與受矚目程度,蓬勃的旅遊業、政府的宣傳和大學的迅速擴張、排名提升等,都擴大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想一想:
a. 評估中央政府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
b. 討論中國文化軟實力在「中國和平崛起」中所扮演的角色。
現代中國+全球化
5. 請細閱以下取材自本地各大報刊的綜合文章:
隨著中國的崛起,西方有輿論鼓吹「中國威脅論」。這些「威脅」包括:軍力增強,發展航母;經濟侵略,在非洲爭奪資源;不遵守國際經貿規則,人民幣堅持不貶值;出口廉價貨品,積極參與國際各種事務等。
但有輿論認為,中國是擁有全球1/4人口的大國,其發展之路將會是漫長的,對西方構成「威脅」只是無根據的推測。每當釣魚台、南海領土爭議升級時,海外傳媒大多將事情解讀為「中國要向外擴張」。實際上,中國發展的現況仍存在一些困難及障礙:人口數量多、地域發展差距、貧富懸殊及美國重返亞洲等。所以,中國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實現和平發展,應加強軍事現代化建設,維護多元世界的共同發展。
想一想:
a. 參考以上資料,討論導致出現「中國威脅論」的一些原因。解釋你的答案。
a. 「中國加強軍事現代化建設,將有助維護多元世界的共同發展。」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此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總|結|
中國的和平崛起,有國家視之為一種威脅,有國家視之為雙贏互利的良好機會。面對急劇多變的世界,西方的單邊主義、霸權主義思維依然存在。中國要走和平、可持續的道路,除要致力發展經濟,解決老百姓的溫飽,還要致力發展文化軟實力和保護環境等。香港,要避免被邊緣化,可作為中國經濟、文化輸出的「窗口」。
延伸閱讀:
1. 《加快禁區開發 促進兩地融合》,《香港文匯報》,2012-02-15,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2/15/WW1202150004.htm
2. 《范太:《基本法》原意 雙非嬰無居權》,《香港文匯報》,2012-02-01,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2/01/HK1202010002.htm
3. 《文化實力未彰顯 中國軟實力有限》,中國評論新聞網
4. 《中國威脅論》,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030000/newsid_7033800/7033854.s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