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練習卷評論系列三之二
上期專欄談及通識教育科文憑試練習卷所引起的評卷爭議,今期將會結合個人的教學經驗,就此議題繼續探討。
答題重理據 無既定立場
通識科考試有一個爭議點是考題有既定立場,學生只可以回答同意,不能反對。以模擬試題卷一Q2c為例:「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資料B中引述該主要官員對80後青年人的行動的觀點?解釋你的答案。」題目當中的「多大程度上同意」是否就是硬設定考生同意?考生若然整篇文章都是對特區政府施政失敗的罪狀書,是否就會很低分呢?筆者認為,考生的立場絕對可以「完全不同意該主要官員的觀點」。若考生的答卷中能首先找出官員的觀點:80後青年人在社會政治參與時應尊重他人行使之權利,應採用和平理性方法及應摒棄思想壟斷。再從不同的角度逐一擊破,例如:
1.現行建制的問題:制度對上呈意見的失效,故較激進的表達方式是必須的;
2.理念層面:把維護原則,維護核心價值,看成是不妥協,甚至是思想壟斷,完全屬於不合理的指控。
文章若能引用時事例子,甚至應用概念、理論作論點的理據,並加以充分闡釋說明,且文章結構清晰,能展示「有深入考慮了該官員的角度」,然後才加以駁論。這樣的作答,即便是完全不同意官員的觀點,也會是上品。通識科的評改準則不會硬設立考生的立場,也不會單憑考生是「同意」或是「反對」,就決定其等級,通識科教師對此早有共識,同學大可安心作答。
名人得分低 涉答題技巧
有同學不時會挖苦我:「阿Sir你看,連醫生、才子甚至是高官出身的立法會議員都不高分,我區區一名中六學生,又怎樣能跟他們相提並論呢?」不錯,當然是沒法相比,筆者認為以上的社會名人,其知識技能當然是毋庸置疑,對社會民生、國家時事更是無不精通熟悉,但為何偏偏不能取得最高的成績呢?尚記得在一次新聞報道中,一位通識科教師的得分比兩位議員得分要高,筆者認為高分者不一定較留意時事、學識更為淵博。分數高低很大程度上只反映考生能否掌握答題技巧,對不同題型的審題有否偏差。說白了,對考試的「遊戲規則」能否掌握得宜,便是獲取高分的其中一個關鍵。
「是否同意」題 須「正反兼備」
一位通識教師當然精通作答技巧、題型變化。相反,縱然社會知名人士的知識底蘊再深,思考邏輯再強,若不懂「遊戲規則」、對不同題型及提問用語並不了解,即便作答的觀點再精闢獨到,再多的理論、例子,文筆再好,也有可能被誤認為是「IR」,就是與題目無關,所以不會給予很高分數。例如:剛才的「多大程度上同意/是否同意」,通常而言,如果考生只單方面同意,並只解釋為何同意的觀點,除非論點理據十分充足、具說服力,不然的話,欠缺「正反兼備」的作答模式,沒有嘗試呈現反方的觀點理據,並加以討論及分析,最後得出個人的立場,其實是很難取到最高等級,這便是其中一樣值得注意的作答技巧。(待續) ■林觀勇 樂善堂楊葛小琳中學通識教育科教師
逢星期一見報
預告:「評論系列三之三」將於20/2(一)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