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日前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姜昆,特別強調了文化遺產對一個民族的寶貴之處,做了大半生相聲工作,他格外懂得創意對於文藝創作的重要性。
相聲作為民間的說唱曲藝,最講求扎根民間、扎根於民族文化中的豐富想像力。對姜昆而言,文化沒有「草根」與正統之別,只要有創意智慧,便可以吸引觀眾,使整個文化事業發展得更蓬勃。這也是他此前來港與知名投資銀行家胡野碧共同創辦香港相聲俱樂部的宗旨。該俱樂部暨香港姜昆笑友會於三月正式成立,並計劃未來安排固定的相聲演出,令香港觀眾可以感受到這門地道北方語言藝術的深遠魅力。而對於以相聲為事業、為人生最重要部分的姜昆來說,從事這門深受人們喜愛的表演事業,又在心底積累蘊藏了哪些感受?這次我們便走進他的笑聲世界,一探究竟。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攝:黃偉邦
姜昆說:「相聲要火!」這既不是老調重彈,也不是為了逗笑而講的誇張之詞,相聲在世界上的確受到愈來愈廣泛的歡迎,各地的相聲俱樂部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過去比較知名的同類俱樂部大多集中在北京—包括德雲社、嘻哈包袱鋪、北京周末相聲俱樂部在內的團體,都帶給了聽眾們許多幽默享受。但這種表演方式是不是只會火在北京?他顯然不這樣認為。
「一九八二年開始,我就來香港演出。在這裡表演,節目也都是從北方的相聲轉變過來。」粵語相聲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便已移植香港,初期的段子都改編自北方,後來有了像黃俊英加楊達這樣地道的粵語區本土組合,相聲再也不會令人感到陌生。而香港本地的語言類節目,更結合了脫口秀式的西方風格,題材辛辣大膽、諷刺社會制度的不公與抒發民間的情緒時,也更直白而不受拘束。這一點,恰恰是姜昆認為相聲在香港會火的原因。「一國兩制」的開放環境下,能愉悅大眾的藝術,愈是百無禁忌,愈會吸引人們視聽。
而他也為粵語觀眾炮製了許多植根於語言差異的優質笑料,專門針對廣東話與普通話間的語詞區別——「看」在這裡叫「睇」,「找」則叫「看」,兩種語言間的讀音、諧音差異,經過相聲大師的演繹,令人捧腹不已。而新成立的相聲協會,更令許多年長的、身在香港卻只會北方語言的人感到親切認同,屬於家鄉的笑聲頓時溫暖感官,幾乎不用再多做渲染,他們已能感同身受。
相聲最大的特徵便是兼具諷刺性與娛樂性,令老百姓產生共鳴。姜昆認為,「諷刺」恰恰適合於香港寬鬆良性的民主氛圍,愈諷刺人們愈愛聽,愈諷刺愈能帶動整門藝術發展。三十年來,他來過這座城市數十次,因而能深刻體會到「一相也能二制」。在節目編排上,地域之別從未成為阻礙,反而因為甚麼都敢說,激發出更大的創造力。在內地講起來會略顯前衛的題材,放在這裡剛好合適。譬如他曾在香港模仿國家領導人講話的幽默段子,周恩來、華國鋒、葉劍英等風雲人物的談吐姿態,被他演繹得惟妙惟肖,大受本地觀眾歡迎。
所以在姜昆以語言建構的笑聲世界中,語言從來都可以成為隨機應變、衍生創意智慧的好幫手。
相聲:一輩子的事業
「人的身份都不相同,有學生、演員、知識分子,而我,本人的身份本來是農工。」姜昆的幽默,只是為了說明一件事:「我能走到今天,完全是因為相聲。相聲,給了我一切。
社會地位、知名度、成就感,這些繁華盛名全部源於他一生精心投入的事業。與大多數職業不同的是,他從事的職業,核心目標是逗人發笑。但事實上,工作之外的姜昆,並不是個無時無刻都會一派樂觀的人,相反他稱自己有很強的憂患意識,更和普通人一樣,會有悲觀、失落等與「笑」無關的情緒,但他看得最通透之處,也恰恰是喜與悲、笑與淚之間的矛盾與相互依存。
逗人笑的喜劇,看似不像悲劇那樣,充滿哀傷,但冷靜下來去思考,便會發現其中有吊詭的地方。按姜昆的話說:「喜劇就是將所有東西看透,看透表象後再將其背後的真相撕開來,讓觀眾和自己一起看透。」至於效果,樂與不樂,完全在於觀眾。這樣一種過程,講來輕鬆,但實質卻包含著常人難以想像的難度。只有品味出生活最深刻智慧的人,才能從淚中咀嚼出笑的辛酸,而作為相聲藝術家,姜昆幾十年如一日在做的,正是這種在巨大矛盾中獲取創造力的工作,他說那過程中有痛苦,但更多的是對自我的不斷挑戰。
儘管日常生活中,他也是個樂觀之人,但心底盤桓的最大憂慮,則事關事業 —— 他總擔心相聲走入低谷,也總認為自己還可以帶給觀眾更多、更廣闊的笑聲世界。
攀登藝術象牙塔的高峰
坊間近幾年對他最深的誤會,便是關於「反對德雲社」的以訛傳訛,但其實他只是對相聲所使用的語言,保有一種態度、一條底線而已。更少人知道,當年德雲社默默無聞時,姜昆正是最早給予扶持和協助的前輩之一。他對語言藝術中所牽涉到的內容,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任何人如果將性、或者一些低級趣味的笑話拿到檯面上說,我都不高興,對所有人都一樣,我不喜歡dirty words。」台下大家一笑置之便罷了,但在非常正式、莊重的場合談一些不合時宜的話題,他認為這不符合藝術的美學標準。「中國人信奉禮樂文明,曲藝也是禮樂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對它有要求、有堅持。」
但凡舞台上的表演工作,都會被人以「紅」與「不紅」去進行評判。「人們常說演員是有高峰期的。但像我這樣的軌跡走過來,就算從頂峰跌下來,也不會跌得很深。」姜昆有這樣深厚的自信,源於他的保守,也源於身為一個傳統曲藝工作者,身上保留的一些穩紮穩打的堅韌。「不管社會怎樣評價正統,但我認為人要有自己的信念。」相聲是他一輩子所相信的東西,按他的話說,攀登藝術象牙塔的高峰之途,對他而言,永無止境,「一輩子也演不夠。」
「這是我認為正確的人生道路。」只要他的人生還在繼續,說相聲的使命便會繼續。而只要相聲還有觀眾,相聲也不會消亡。
正如他在兩會所強調的,文化需要有多元創造力。任何事物都不該是一潭死水,真正活躍的劇場一定不只是專業人才施展的舞台,他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全民參與,大學生可以參加,才剛學過相聲的愛好者也可以來一試身手,這樣的環境才是良性利好的。「多元的含義,就是不同文化之間要有碰撞,不同階層都可以展現出活力,而不是將創作形式固定在一個戰車上。」
民間的智慧,永遠生生不息。他更認為當下內地的相聲表演界最該杜絕「光聽掌聲、不見笑聲」,如果作為一門逗人笑的藝術,不能生產歡笑,只有程式化的表演模式自作姿態,且無法汲取民間生活中的創意,那麼相聲也會喪失它本來的意義。他說,相聲的秘密不只是讓人哈哈一笑,更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相聲就是來源於生活之樂的最佳寫照。他留意到今年的奧斯卡男配角得獎者、八十二歲高齡的克里斯多弗.普盧默領獎時,機智幽默地對到手的小金人說:「你才比我大兩歲,這麼多年你去哪了呀?」姜昆認為人們平時會忘記許多看過的電視節目,但這樣令人記憶猶新的精彩片段,卻一定難以忘掉。因它正是以簡練語言,傳遞出了人生滄桑沉浮的大智慧。
相聲,同樣如此,一切人生智慧,皆付笑談中,方才是令人最難以忘懷的至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