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薈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名人面對面:張軍 不可不知的崑曲王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0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張軍──國家一級演員、上海崑劇團副團長及崑劇小生,師承著名表演藝術家蔡正仁、岳美緹及周志剛,是俞振飛大師的再傳弟子。從藝二十餘年,曾主演過《牡丹亭》、《長生殿》、《繡襦記》及《白蛇傳》等劇目,在崑劇舞台上塑造了多個小生角色。

 張軍對崑曲很執著,不僅在舞台上擔當不同的小生角色,更頻頻走訪不同的大學,將崑曲之美帶入校園、帶入人們的生活中,讓莘莘學子能夠接觸這種古老的文化藝術。

崑曲之美誰能懂

 很多觀眾看完《牡丹亭》一劇後,都說要找一本《牡丹亭》來看一下,張軍對此感到很雀躍,因為觀眾透過演出對戲劇產生興趣,證明他並沒有白演。「我覺得很有意義,觀眾的反應給了我很大的鼓勵,這也是我做這個演出的基本原因,而我就在這些反應中,度過了十幾年。」

 張軍很自豪地說,全中國的崑曲演員中,應該只有他十多年來從沒間斷地去大學探訪,跟學生講崑曲。「我們在九十年代初畢業,那時很多人不認識崑曲,主要是因為沒有渠道去認識,大家當時都專注於經濟建設,忙著賺錢養家,沒有時間去宣傳。來到二十一世紀,情況同樣悲哀,因為東西太多了,大家根本不會注意崑曲,打開互聯網,沒有人會看崑曲的資料。這十幾年,我靠著自己一場一場地去講崑曲,發覺它其實離我們很近,只不過我們沒有機會去接觸。」

 如果老是孤芳自賞的話,別人會受不了,如果老是把大不同的東西拿出來砸人家的話,人家會如墮霧中,不知道你在講甚麼。所以這些年來,張軍一直在堅持崑曲本質的精神、文學及表演的同時,找尋一種通俗易懂、能讓大家邁進崑曲世界的橋樑。

 「以往去大學,我講的話題都是一些比較容易聽懂、可以互動的東西,講完以後,聽眾不會排斥,反而可以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去了解崑曲。」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開端。他在當一個好演員的同時,也去當一個好的傳播者,把關係建立起來。「觀眾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不是傳統崑曲觀眾,所以到今天為止,我們能演到四十五場是一個很大的鼓舞。」

 在上海的大劇院演一場,就有一千個觀眾,能演兩場就已經很了不起。「我們跟政府合作得非常好,去年一共演出了六十場,今年會再演。」一九九八年,他第一次去大學演講,那時觀眾連甚麼叫生、旦、淨、末、丑,甚麼叫插科打諢都不知道。十多年後,現在走進上海和南京劇場的人超過百分之六十都是高學歷的年輕觀眾。張軍非常高興,因為他再也不用擔心演出的效果,只要投入,只要找到一種好的方法,把藝術教育結合得好一點,崑曲就會更加興盛,這是他一直堅持的信念。

身兼傳承的使命

 被稱為中國的崑曲王子,這是人們對張軍的認同與期許,他本人感到自豪之外,也明白這個稱呼背後所代表的責任。「崑曲的起承轉合,交到我們這一代的手裡,有很多挑戰,也有很多機會。以前的前輩會六百個戲,傳到我們師父這一代,只剩下三百個,再傳到我們這一代,會的戲甚至還沒到一百個。如果我們這一代沒有責任感的話,這種藝術就會隨著前輩們的離世而慢慢消失。所以,我有兩件重要的事情要做,第一是要跟新的藝術家合作,創造更多的平台,讓大眾更認識崑曲。第二是傳承,基本上我跟老師們整天都在學戲,聽到好的東西,我會記下來。科技發達,現在可以錄影、可以看視頻,但真正的傳承,是靠藝術家一代傳一代的,老前輩不給你指點一下,你就是不會明白。我覺得這個過程挺偉大的。未來我也會對學生傾囊相授,把好的東西流傳下來。」

 張軍認為除了基於責任感外,傳承崑曲藝術也是歷史留給他的使命。「其他的劇種大概不用傳承,只要拚命地創新就可以。我為什麼要幹這一行,為什麼一定要我傳承呢?時代越來越開放,這一行之所以能夠百花齊放,是因為每個年輕的演員都不安於現狀。我們充滿激情,願意踏實地把事情做出來,戰戰兢兢、勤勤懇懇地往前走。可能有人會批評說不好,但也可能會有人稱讚。就像我兩年前做自己的劇團一樣,很開心,也沒甚麼負擔和壓力。」

認識崑曲小生

 張軍當年寫下《我是小生》這本自傳,他原本是想製作一本寫真集,讓孩子看看爸爸很帥的一面,同時把自己年輕的樣子留下來。但後來出版社跟他說,書中一定要有他的自述,最少要五、六萬字,於是他就跟編輯一起寫。寫完回頭一看,發覺這是送給自己的青春一個非常棒的回憶。

 他坦言當崑曲演員真的很辛苦,從十二歲開始進戲校學習,到寫這本自傳時三十四歲,二十多年來他不斷搬家,不停地嘗試新的東西。「我離開原來的生活,不停地把很多東西丟掉,有時像沒有根一樣。當時考進崑曲團是為了父母,賴以為生的手藝是向老師學的,我並沒有為自己活過。然而寫完這本自傳後,我終於為自己活了一次,因為這本書記載了我這一輩子最珍貴的回憶。」

 除此之外,崑曲小生分四個行當——巾生、官生、窮生和雉尾生。巾生象徵年輕、風華正茂;官生就像唐明皇般當官,是崑曲獨有的;窮生是那些賣油郎、落魄的書生;而呂布就是雉尾生。「多年來我一直在學習這四種角色,他們代表了我傾注在舞台上的一切。」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普通話台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華夏之聲聯合播出之《文化名人面對面》。節目逢星期日下午三時至四時在普通話台播放,港台網站(rthk.hk)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相關新聞
文化名人面對面:張軍 不可不知的崑曲王子 (2012-03-03) (圖)
張軍簡介 (2012-03-03) (圖)
浙江大學辦演講會 (2012-03-03) (圖)
表演崑曲《牡丹亭.驚夢》 (2012-03-03) (圖)
演出戲曲《遊園驚夢》 (2012-03-03) (圖)
承載崑曲之美 (2012-03-03) (圖)
富豪珍藏靚乾鮑 (2012-03-03) (圖)
日本吉品鮑 (2012-03-03) (圖)
劉謙 魔術師不能說的秘密 (2012-03-03) (圖)
劉謙重要事件一覽 (2012-03-03) (圖)
文化名人面對面:多才多藝女作家秋微 (2012-02-25) (圖)
名•飲食:看懂罐頭鮑標籤 (2012-02-25) (圖)
名•文藝:三位女藝術家的衣著心聲 (2012-02-25) (圖)
胡恩威為香港文化把脈 (2012-02-25) (圖)
胡恩威金句 (2012-02-25)
文化名人面對面:李國修戲裡戲外都是性情中人 (2012-02-18) (圖)
名•飲食:罐鮑變身大比拼 (2012-02-18) (圖)
名•國際:女性 讓女性不再流淚 (2012-02-18) (圖)
八載香江情 別時訴依依 (2012-02-18) (圖)
龍應台香港8年大事紀 (2012-02-1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薈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