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博客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偶像崇拜:追星陷癲狂 青春易失控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大批台灣粉絲到機場送別韓國偶像組合「少女時代」。 資料圖片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

 5年前,28歲內地女子楊麗娟因為從16歲開始苦追香港明星劉德華,宣稱「不見劉德華,我決不嫁人」,不但傾家蕩產,父親甚至想賣腎為她圓夢。楊麗娟居然說:「劉德華比我父親更重要!」這在當時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到2012年,同樣的故事重現:一名從小痴迷劉德華的女子,「自爆」為劉德華而守身如玉,為見偶像一面而花光所有積蓄。儘管招來種種非議,她仍堅持自己的夢想說:「我只愛劉德華,為他一直保持清白。」

 有心理學家說,這種看似瘋狂的行為,在當今的年輕人身上越來越普遍。 ■胡潔人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作者簡介 胡潔人

 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學部講師。2009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糾紛解決研究中心成員、中國奧斯特羅姆協會(Ostrom Society)會員、香港作家協會會員。發表中英文論文數篇。

概念鏈接:何謂追星行為?

 追星(Nuptial Tubercle)意指粉絲(Fans)對明星的崇拜行為,其來源是1989年紅極一時的台灣小虎隊巡迴演出,當他們從台北前往高雄表演時,粉絲成群結隊地騎著自行車一路追蹤,一路大呼其名,這種追明星現象被當時的報紙稱為「追星」。

部分女星成非禮目標

 其後,鑑於明星的數目越來越多,追星人數也直線上升,逐漸形成「追星族」的群體。他們大部分是年輕人,擁有時尚流行的心態,並通過瘋狂行為來仰慕和崇拜心中的偶像,即現在所謂的粉絲。

 除劉德華外,陳奕迅、Twins及陳慧琳等都擁有大量粉絲。有些女明星甚至變為歌迷影迷的非禮目標,在公眾場合被人騷擾或侵犯。

少年最沉迷 甚至自殺

 追星本身並無年齡限制,但通常大部分為10歲至20歲的年輕人,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男女。迷戀明星始於從電視、電影和網絡等媒體中見到偶像,繼而產生一種迷戀情緒,甚至愛屋及烏,連帶與偶像相關的一切事物都喜愛。其表現一般是喜歡收集偶像的作品,如影碟和唱片、海報等,以及關注和參與有偶像出席的活動等。而比較痴迷的追星族會對偶像產生一種依賴心理,幻想與偶像進行溝通,花費過多精力與金錢或抱有不現實的追求,例如楊麗娟盲目追求劉德華的舉動。而最嚴重者可能因追星而引發心理疾病,當幻想與現實嚴重衝突時,甚至會選擇自殺。

成人不解反感 年輕人懶理

 大部分成人對年輕人的追星現象頗為不解,甚至反感;但追星族對此卻振振有辭,樂此不疲。

適可而止可怡情 泥足深陷必無益

 年輕人的追星行為其實與他們所處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有關,以下將對追星心態的成因和後果進行分析。

鍾愛俊男美女 惟三分鐘熱度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青少年愛追星,首先是源於他們的慕拜心理。青春期是青年心理和身體發育生長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心理通常非常敏感,特別對感情的自然追求開始流露。這點從他們所追的明星也可看出:男明星都是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或具獨特個性,令人感覺另類;女明星則多為五官標致、氣質高貴,有羞花閉月、沉魚落雁的美麗。這難免令正處在青春期的男女羡慕、迷戀、崇拜甚至瘋狂。但正是因為大家看到的都是明星光彩、迷人的一面,就沒法用客觀的眼光去分析和看待他們,久而久之,他們便成為很多青少年心中的「神話」。但隨著當前明星的新潮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不少年輕人在這段時間迷戀A先生,不用幾天又開始追捧B小姐。

怕被嘲「老土」 隨波逐流

 第二個原因是從眾心理(又稱羊群效應)。這個不僅是青少年會產生的心態,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會被別人的行為影響,從而跟從他們。

 在中學生裡,追星現象形成的主因並非因為他們欣賞某名明星,而是怕被同學取笑「老土」,於是他們逐漸不自覺地入了流。這個也與他們的時尚心理密切相關,追星在不少中學生眼中,是一件時髦的事情,至於有沒有道理、有沒有價值等都不重要,有「星」可「追」才是最重要。

紓學業壓力 成奮鬥榜樣

 第三,也是追星行為較正面的一個原因,就是調劑緊張的學業生活以及將明星作為自己努力奮鬥的榜樣。現今的學業負擔、激烈的考試競爭和頻密的補習班等,令學生感到沉重的壓力和疲憊。他們若在課餘的閒暇時間裡,通過追星來放鬆精神和追尋自己的興趣,可緩解學業壓力和暫時卸去沉重的心理負擔。而若部分青少年把最崇拜的明星作為奮鬥榜樣,也許能增加成就某些理想的動力,不失為一件好事。

勿東施效顰 需盡得「真傳」

 有學者指,對追星的心理不能一概而論,簡單的肯定或否定都是失於偏頗的。但最令人擔心的是,過分或盲目地追星,如為偶像而終身不娶、不嫁,那就陷入病態心理。這不僅會影響正常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也會對長期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影響未來的婚姻家庭。

 因此,很重要的一點是讓青少年認識追星的利與弊,採取「剔除糟粕,吸取菁華」的態度,立足於人格的歷練,而不要像東施效顰那樣,只學其蹙眉掐腰的表面動作,忽視學習西施內外合一的氣質美。若能在追星過程中,產生敬慕的同時,也學習偶像的優點,如敬業樂業的精神以及刻苦奮鬥的品質,就可產生有利於自己心理健康發展的效果。

脫離幻想 返回現實

 現實中的少男少女在迷戀明星的同時,自己不禁也會發明星夢。若可化這種夢想為動力,也許會對自己的成長有正面的激勵;但若尺度一旦沒法把握,不知道理性與現實永遠不是等同的,就會給內心帶來很大的困擾,對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要正確處理和避免追星的狂熱心理,最重要的一點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復旦生曠課捧偶像 教授氣憤

 近期,原本要聽張慶熊教授講課的上海復旦大學學生,因為電影《大魔術師》主要演員梁朝偉、劉青雲及導演爾冬陞出席在該校的宣傳活動,都缺課去狂熱捧場。面對空空蕩蕩的教室,張慶熊在文中寫下自己當時的感受—「今天是我多少年來第一次如此生氣的日子」。有學者指,教授的氣憤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長和老師在處理子女和學生追星問題時,不能一味通過責罵和強制來解決問題,因為這樣會適得其反。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岳曉東也一直致力研究有關內地與香港青少年的追星行為。他認為,學生如果本身具有批判思考的能力,那麼偶像崇拜將有助學生自身的完善。他在2004年的研究也顯示,當青少年以偶像為學習榜樣時,偶像的事業成就和個人特質,如謙遜、自我啟發及善於交際的技巧,亦有助青少年的成長及發展。

 不過,如果青少年已陷入迷戀的狀態,筆者認為應讓他們更清楚地認識到明星只是偶像,是夢幻裡的,和你的現實沒有交集。你可以喜歡他,聽他的歌,看他的電視劇;但不要期待和他在現實裡有任何發展。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解釋何謂追星行為。

2. 分析追星行為的成因,並舉例加以說明。

3. 追星對青少年的成長造成哪些影響?

4. 從學生、家長和老師3方面,建議3項防止青少年盲目追星的方法,並加以討論。

5. 你對明星的態度為何?你如何看待追星的人?試抒己見。

延伸閱讀:

1. 武志紅:《解讀「瘋狂」:熱點話題人物的心理分析》,世界圖書(後浪)出版公司,2007年

2. 蘇靜:《快樂魔法書─知心姐姐知道你的煩惱》,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

3. 趙瑞華:《「豔照門」:媒介對「偶像」的建構與摧毀》,《新聞愛好者》,2008年6月

4. 《56%中學生盲目「追星」》,《香港文匯報》,2007-03-19 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3/19/ED0703190001.htm

相關新聞
偶像崇拜:追星陷癲狂 青春易失控 (2012-03-14) (圖)
概念圖:青少年追星行為 (2012-03-14)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款待風波 (2012-03-12) (圖)
通識把脈:嘮叨的臨試叮嚀 (2012-03-12)
戰略利益:美回歸東亞 再掀風雲變 (2012-03-07) (圖)
概念圖:美國「重返東亞」政策 (2012-03-07)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歪曲鐵證 (2012-03-05) (圖)
通識把脈:解讀通識教育科評核設計(二) (2012-03-05)
減排共識:氣候逃兵現形 全球眾矢之的 (2012-03-01) (圖)
概念圖:全球減排問題 (2012-03-01) (圖)
自強不息:兩地融合互撐 和而不同最襯 (2012-02-28)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僭建風波 (2012-02-27) (圖)
通識把脈:如何運用概念? (2012-02-27)
貧富懸殊:老中青窮人 誰能定分界 (2012-02-27) (圖)
資料一:香港貧窮人口(單位:千人) (2012-02-27) (圖)
資料二:香港人口貧窮率分布 (2012-02-27) (圖)
資料三:香港綜援個案分布 (2012-02-27) (圖)
修身嚴己:網絡惡搞成風 畸形社會畢現 (2012-02-21)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重囚雙非中介 (2012-02-20) (圖)
通識把脈:文憑試練習卷評論系列三之三•技巧叻知識弱 高分無望 (2012-02-20)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博客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