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省去繁文縟節的藝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夏娃的蘋果》

 島子教授的藝術作品,給人的感覺是簡潔而幹練。這種風格的形成,源自於島子老師對信仰的體驗以及生活的感悟。簡潔的藝術,是生活的一種美德,也是對信念的昇華與總結。

 反思整個千年的教會史,似乎直到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過後,才促使人類認真思考信仰中繁文縟節的必要性與嚴整性。在此之前,羅馬大公教會的主導下,對繁瑣儀式的執著,似乎成為了一種必需具備的能力與忠誠。但是,對真正的信仰本質與靈修生活,則失去了最為普實的關照與了解。從這個角度來看,十六世紀的教改,具有積極而進步的意義——它至少告訴人類,應當在植根於生活與信仰之間的樸素心理與理念。

 因為信,而稱義,這是本質的心靈呼喚。藝術對這一本質的反應,也應該具有簡練的要求與特徵。如果過度糾葛於形式的表達,則會讓我們忽略形式背後的本源需要與特徵。在俄羅斯正教歷史上,因為兩根手指或是三個手指形成的禮儀爭議,甚至引發了數百年的戰爭。從後世的角度來看,其實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但是,在新時代的當下,繁文縟節可能會幻化為另一種形式,而造成人們目標的錯亂。對故紙堆的看重、對形式主義的迷戀、對工具理性的崇拜,這些,都會導致藝術的失真,也會引起人性的又一次墮落。固然,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爭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我們所處的時代,恰恰是一個只注重工具理性、忽略價值理性的年代。在這樣的時代中,科學主義的思潮大行其道,相對主義的論調甚囂塵上,對絕對真理的否定成為時髦與潮流。有意識的不可知論成為對待生活的態度。

 我們似乎生活在一個沒有真理的時代。以聖誕節為例,其本質意義的蛻化以及迅速的商業化,成為無需證明的既定事實。人們在這一過程中,失去的不僅僅是探求真理的能力,還有就是對自身價值的放棄。很多時候,我們欣賞藝術,已經不再是究其背後的價值、意義與思想,而是考慮它的手法、技巧與美感。物理的美戰勝了道德的美,這是時代的弊病,也是藝術的悲哀。如何走出這一誤區,島子教授的作品,或許能給予我們一些啟發。 ■文、攝:徐 全

相關新聞
神性與人性的聖水墨 (圖)
省去繁文縟節的藝術 (圖)
走向藝術的六十五載 (圖)
《新天使1》 (圖)
《哭牆》 (圖)
《逾越》 (圖)
《七宗罪》 (圖)
《新天使2》 (圖)
鐵達尼號 生死交錯的瞬間 (圖)
作家眼中的鐵達尼號 (圖)
百家廊:熱河行宮憑弔帝王文采 (圖)
翠袖乾坤:她始終不是「她」
海闊天空:世外桃源落地生根
琴台客聚:話中有話
生活語絲:兩種態度
隨想國:披 薩
獨家風景:另一個雙城故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