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作家眼中的鐵達尼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鐵達尼號沉沒或許是一個悲劇,但不少作家卻從中獲取靈感,抓住冰川與鐵達尼號之間的關聯,將那致命、迷人的瞬間幻化成文字。

 1912年5月,托馬斯.哈代是第一個以鐵達尼號為創作對象的作家,其十四行詩《二者的輻合》(The Convergence of the Twain)便將鐵達尼號撞上冰川的一刻描繪出來。

 1931年,諾埃爾.科沃德的話劇《亂世春秋》以鐵達尼號作為背景,以喜劇元素包裝故事,帶領觀眾進入一個難以想像的喜劇世界。

 由於公眾對於鐵達尼號沉沒的關注超乎想像,1958年導演Roy Ward Baker改編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沃特爾的小說《冰海沉船》,將故事搬上熒幕。

 災難之後,那700多個倖存者的生命徹底改變了,人們很關心他們獲救後的心境變化、生活態度,Andrew Wilson在其作品《Shadow of the Titanic: A Survivor's Story》裡便描述了鐵達尼號沉沒後生存者的苦澀與不安,交待事件帶來的影響。

 後來作家從交待事件的發生、過程、結果慢慢演變為對人性道德的探討,試圖從生存者的角度出發,編織一個撼動人心的故事。文學小說《救生艇》(The Lifeboat)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作者夏綠蒂.羅根(Charlotte Rogan)道出人類為了生存出賣自己良知,涵蓋大部分倖存者在災難當下的反應與行為。《救生艇》與傳統打著鐵達尼旗號的作品不一樣,這是一個發生在船上的虛構故事。主角葛蕾絲與丈夫搭船回家時船隻爆炸了,她與38個陌生人被困救生艇上。他們在海上漂流13天後最終獲救,然而這13天卻是人性最醜陋的體現,船上的人各懷鬼胎,見死不救、猜忌、陷害等事層出不窮。書籍預計在今年4月出版,書評人指作者成功刻畫了黑與白、是與非、善與惡之外的灰色地帶,預計小說將成為2012年最具話題性的作品之一。

相關新聞
神性與人性的聖水墨 (圖)
省去繁文縟節的藝術 (圖)
走向藝術的六十五載 (圖)
《新天使1》 (圖)
《哭牆》 (圖)
《逾越》 (圖)
《七宗罪》 (圖)
《新天使2》 (圖)
鐵達尼號 生死交錯的瞬間 (圖)
作家眼中的鐵達尼號 (圖)
百家廊:熱河行宮憑弔帝王文采 (圖)
翠袖乾坤:她始終不是「她」
海闊天空:世外桃源落地生根
琴台客聚:話中有話
生活語絲:兩種態度
隨想國:披 薩
獨家風景:另一個雙城故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