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貴州報道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回放——建合作社冀「說得上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冷洞村村支書朱昌國。

事情還要從冷洞村種植金銀花說起。

為響應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治理石漠化,也為了讓窮山溝富起來,冷洞村村支書朱昌國帶領全村人在漫山遍野種起了適合石漠化地區生長的耐旱經濟作物——金銀花。

2006年,最先種下的一批金銀花苗開始收穫,滿懷豐收喜悅的農戶被潑了冷水,來收購的公司將價格壓得非常低:花蕾兩塊五一斤,花朵一塊錢一斤。村裡人知道,外面的行情比這個高多了。但農民沒有銷售渠道,金銀花只能賣給這家公司。別的地方行之有效的「公司+農戶」模式讓這裡的村民十分糾結。

一氣之下,很多人家將已經長成的金銀花拔掉,改種玉米、花生。有些村民甚至與前來勸阻的朱昌國起了衝突。看著已經長成的金銀花被拔掉,朱昌國心痛不已。在極力安撫群眾情緒的同時,朱昌國感到,只有參加專業合作組織才能在市場交易中「說得上話」。

在朱昌國的帶領下,幾個農戶發起成立了合作社。2008年12月,冷洞村金銀花種植專業合作社在當地工商局註冊成立,註冊資金為8萬元,朱昌國和另外五人成為第一批社員。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合作社還建起了自己的加工廠。他們期待著來年大幹一番。

「取來了真經」

2009年5月,又到了收購金銀花的季節。成立半年的合作社運轉得並不如意,參加的村民不多。合作社,村民們並不陌生。「上世紀五十年代成立的合作社讓大家都餓怕了。」不少人因此拒絕入社。更讓朱昌國鬱悶的是,原來壓價收購金銀花的那家公司與合作社打起價格戰,把生花價格抬高了一倍。由於收購生花都是現金結算,合作社的流動資金很快枯竭。朱昌國甚至開始抵押房產。

湊巧的是,掛點幫扶則戎鄉的黔西南州委副書記廖飛正好分管全州三農工作。聽說金銀花合作社的困難後,廖飛來到冷洞村實地調研。他的藥方有二:一是「冷洞村金銀花種植專業合作社」更名為「則戎金銀花合作社」,面向全鄉吸收社員;二是按照出「5+1」專業合作社模式規範合作社,實現民主管理,建立風險對沖和利益共享機制。

「5+1」專業合作社模式的6個制度設計,打消了小戶的顧慮。股金與分紅無關,只是按略高於銀行同期利率獲得股息。按照賣給合作社生花的多少分紅。股金再多,如果不賣生花給合作社,一分錢的返利也沒有。這些規定圍繞合同價建立了風險對沖機制,花農與合作社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市場價格波動時,收益和虧損由合作社吸收。合作社給農民提供穩定的合同收購價,農戶旱澇保收。合作社將生花加工為干花,並負責銷售,每年以現金方式將60%利潤返還給花農。改制後,村民發現這種合作社和以往不同,紛紛打消顧慮,加入了合作社,朱昌國又開始忙碌起來。

按交易量返還

為保證貨源,合作社採取了按照交易量比例返還的機制:盈利中扣除40%作為合作社的擴大再生產(包括理事會工作經費、機器損耗、市場價格低時的保護價補貼、合作社再發展等)費用外,其餘60%都按照交易量返還給社員。

比如:某年合作社共收購了1000斤鮮花,每斤收購價10元。賣出的市場價格為12元,則有2000元盈利,該返還所有社員的利潤為2000×60%﹦1200元。老王一共賣個合作社100斤花,佔總收購量的10%,那麼應得返還1200×10%﹦120元。

2009年,合作社的效果立馬顯現出來:合作社打贏了與興義的那家公司收購生花的價格戰,村民生花出售價沒有低於9.5元一斤;合作社收購鮮花支出約52萬元,加工干花近12噸,銷售收入70多萬元,賺了近20萬。

當年7月,運用新模式後的興義市則戎金銀花合作社在冷洞村舉行了成立以來的首次利潤返還儀式。按照合作社章程規定,共向20名社員和出售100斤以上金銀花的55戶村民兌現了5.4萬元的利潤返還金。其中,社員的按與合作社交易量每斤1.78元進行返還。為了鼓勵種植,也對非社員按每斤0.8元進行返還。

「當時賣得4000多塊錢,最後返得1300多塊。」村民李興友告訴記者,他家7口人種了12畝金銀花。三年來,合作社共返還社員利潤50多萬元。

記者問村民:「有沒有想過將合作社扣下的40%利潤也分了?」他哈哈一笑:「那樣子機器壞了怎麼修?到不好的年景,合作社又拿什麼保證我們的收益?只有合作社發展了,我們才能掙更多的錢。」

有了效益後,人們紛紛加入合作社。目前,則戎金銀花種植專業合作社共有社員103戶,金銀花種植面積近1200畝、種植基地400畝,並向當地信用社貸款建立了一條年加工50萬噸的金銀花生產線,主要進行生產烘烤。

相關新聞
貴州報道(2012年第六期)(總第25期) (2012-03-15) (圖)
「新版合作社」的則戎樣本 (2012-03-15) (圖)
回放——建合作社冀「說得上話」 (2012-03-15) (圖)
見解——「落地」與創新 (2012-03-15) (圖)
讚譽——金銀花與「貴州精神」 (2012-03-15) (圖)
作用——借合作社破題「三農」 (2012-03-15) (圖)
話你知——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由來 (2012-03-15) (圖)
2012,逾千億辦大民生 (2012-03-15) (圖)
訪談——給10萬人找飯碗 (2012-03-15) (圖)
回顧——去年十大民生工程全面完成 (2012-03-15) (圖)
預安排——2012民生實事16件 (2012-03-15) (圖)
權威發佈——「一事一議」投入持續加大 (2012-03-15) (圖)
影響——貴州經驗貢獻全國 (2012-03-15) (圖)
縱深之備忘——2011貴州「一事一議」小檔案 (2012-03-15) (圖)
貴州報道(2012年第3期)(總第22期) (2012-02-16) (圖)
專家解讀:吳大華:文件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2012-02-16) (圖)
解密:2號文件誕生記 (2012-02-16) (圖)
「國54條」力挺貴州 (2012-02-16) (圖)
貴州報道(2011年第20期)總第20期 (2012-01-01) (圖)
貴州報道 (2012-01-0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貴州報道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