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中國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攜手向前:經濟一體化 兩地齊發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內地資金湧港推高房地產價格,連「香港粵劇殿堂」新光戲院亦幾乎因未能支付昂貴租金而結業。香港文匯報記者楊偉聰 攝

——現代中國+今日香港

 香港與內地融合,源於兩地的邊境管理、經濟及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過去,香港與內地之間沒有邊境管制,居民自由來往,兩地經濟社會高度一體化。自1949年內地政權易手,內地人湧入香港。為控制人口急增帶來的各種問題,兩地邊境管理大幅收緊,內地人要合法前往香港非常困難,香港居民亦須手持有效證件才能前赴內地。隨著內地在1978年實施經濟改革政策,對外開放投資,加上香港製造業因土地及工人成本高漲,需要另覓生產地點,香港製造業於是逐步向內地遷移,這正是兩地經濟一體化之始。 ■嘉賓作者:仇國平 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仇國平博士 現為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主要著作包括:China's Policies on Its Borderlands and the 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s及Government and Policy-Making Reform in China: The Implications of Governing Capacity等。

回歸以前:官方溝通受限 兩地欠缺互助

 內地眾多地區中,距離香港最接近的廣東省自然是香港與內地一體化最關鍵的地區。內地對香港的出口貨品中,有七成來自廣東。而香港在內地的投資當中,有三成投資到廣東。不過在官方層面上,兩地的溝通機制非常有限,到最近十數年才有所改觀。在殖民統治、回歸之前,香港與內地交往通常要經中英外交系統進行。1982年,廣東與香港成立邊境聯絡機制,討論跨境罪案及深圳河整治等跨境問題。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為籌備香港回歸事宜成立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小組之下成立香港與內地跨境大型基建協調委員會。至於在經濟層面上的合作相對較少,主要原因是香港實行自由經濟制度,政府甚少涉足經濟規劃,加上當時香港經濟依賴歐洲、美國及日本等先進國家及地區市場,而非內地,即使上世紀90年代時深圳希望尋求香港合作提供資金,共同發展高科技,但香港政府表現並不積極。

回歸初期:高官思維守舊 阻礙基建合作

 香港回歸後初期,基於「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政策,中央指令地方政府,除非得到中央批准、香港同意,否則地方政府不能在香港設立代表辦事處。經歷了「97金融風暴」後,不少香港人擔心,香港與內地經濟進一步融合會令香港的就業機會流失。同時香港高級官員亦受制殖民時代的思維,並不熱衷推動經濟融合,兩地就共同發展基礎建設亦不能好好處理。

建港珠澳大橋 一波三折

 以港珠澳大橋為例,大橋初步構思在1983年提出,1993年得到珠海市政府接納,1997年獲國務院批准。但香港對大橋構思態度消極,認為大橋在商業上不可行。直至2000年代初,香港經濟飽受「97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股爆破打擊,令香港政府態度轉變,希望透過建造大橋創造就業機會,大橋建成後又可以吸引珠江三角洲西部的出口商,選擇使用葵涌貨櫃碼頭。可是當香港同意就大橋進行可行性研究,廣東省又提出異議,表面理由是擔心大橋影響珠江三角洲附近水域,實際是擔心大橋建成後,廣州會失去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位。同時深圳亦擔心香港會受惠於大橋,令自己的出口港地位受到挑戰,要求把大橋連接深圳,令大橋計劃一波三折。

風暴過後:個人遊撐經濟 建鐵路連兩地

 香港與內地融合進程在2003年「7.1」遊行之後才有較明顯改變。為了平息香港人對政府的不滿,中央政府希望透過經濟融合政策,支持香港經濟發展,於是推出個人遊政策,容許個別省市居民以旅遊簽註作個人旅遊;中央亦跟香港簽訂「自由貿易協議(即CEPA)」。此外,中央宣布增加在珠江三角洲的鐵路建設,興建連接香港與深圳兩地機場的鐵路,香港亦開展高速鐵路的建設,加強香港與內地的陸路聯繫。2008年,中央發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將香港的發展列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整合的其中一個目標;香港放寬內地的投資及專業移民,促進香港經濟發展。

 另外,香港與內地的合作機制亦有增加,如展開香港/上海經濟及貿易合作會議、香港/北京經濟及貿易合作會議、香港/深圳合作會議等,又在上海、廣州及成都成立代表處,促進香港與內地主要城市的經貿關係,協助香港商人在內地尋求投資機會。

巨資湧港機遇 樓價上漲挑戰

 香港與內地經濟日趨融合,為香港經濟帶來鉅額財富,但同時亦造成不少挑戰。首先,內地旅客數目因自由行政策而大幅增加。在2001年至2010年10年內,訪港旅客大幅增加5倍(下表),內地旅客佔整體旅客比例亦由原來3成多增加至超過6成。

 由於許多內地旅客到香港是以購物為主,令香港零售業受惠的同時,店舖租金亦大幅增加,導致遊客區的小企業因熬不過昂貴租金結業,就連像銅鑼灣UA這種大型戲院亦同樣敵不過貴租被迫撤出銅鑼灣,取而代之是一般市民負擔不來的名牌商店,或者是與居民日常生活關係不大的商品。

生活習慣差異易生磨擦

 同時,兩地經濟融合容許內地人才及資金湧入,推高香港住宅樓宇的租金及售價,加重市民負擔。內地人的生活習慣與香港人不盡相同,亦令兩地市民易生磨擦。就以最近內地人與港人的網上罵戰為例,起因是有內地小孩在港鐵車廂內吃零食被香港乘客阻止,引起小孩母親的不滿。

「雙非嬰」搶床位掀罵戰

 至於近期引起極大爭議的「雙非嬰兒」,更令香港人覺得內地人蠶食香港的社會資源。按照《基本法》,中國公民即使不是香港居民,只要他們的孩子是在香港出生,也可取得永久居民資格。因此,不少內地父母赴港生育。在2001年,「雙非嬰兒」人數只有620人,到2011年增加58倍至35,736人。「雙非嬰兒」大增,令香港私家醫院收入大幅增加的同時,許多公、私立醫院經常爆滿,對香港準父母構成極大不便。

 雖然香港政府聲稱要發展醫療旅遊,但香港的醫生註冊制度非常繁複,非香港畢業醫生要在香港執業十分困難。加上土地使用政策令私營醫療機構不易獲得土地開設新醫院、或擴充現有醫院的規模。故此,香港的醫療服務,難以配合內地孕婦往香港產子的上升趨勢。當孩子年紀稍大,可以永久居民身份入讀特區政府津貼學校以及享受各種社會福利。更有甚者,有報道指有內地父母以放棄在港出生孩子的撫養權,讓孩子獲取綜援。這些舉動令不少香港人認為「雙非嬰兒」正在蠶食香港社會福利。部分香港網民,更以含歧視成分詞語形容內地人對香港的挑戰。內地人亦因香港網民的謾罵,在網上對香港作出不客氣的批評。互相攻擊之烈,就連國際時事雜誌《經濟學人》也有報道。

2001年至2010年訪港旅客人數

 年份 整體旅客數目(萬人) 內地旅客數目(萬人)

 2010    3,603       2,268

 2009    2,959       1,796

 2008    2,951       1,686

 2007    2,817       1,549

 2006    2,525       1,359

 2005    2,336       1,254

 2004    2,181       1,225

 2003    1,554       847

 2002    1,657       683

 2001    1,373       445

資料來源:2010年香港旅遊業統計

想一想:

1. 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對香港經濟發展有何好處?試舉例說明。

2. 根據上文,指出內地資金湧入香港,對本地房地產市場造成何等程度的影響。

3. 香港引入內地專才,會否影響港人就業情況?為甚麼?

4. 香港政府可推出甚麼措施,避免香港人與內地人的矛盾日益深化?

延伸閱讀:

1. 《財政司司長出席民建聯工商專業午餐講座致辭全文》,2010-04-13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004/13/P201004130159.htm

2. Sit, Victor F. S., 2006, "Dynamic Hong Kong-Pearl River Delta Relationship under Globalization and One Country-Two Systems", in Anthony Gar-on Yeh, Victor Fung-shuen Sit, Guanghan Chen, and Yunyuan Zhou(eds.), Developing a Competitive Pearl River Delta in South China under One Country-Two System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3-26.

3. 《CEPA8年 港貨深圳慳稅10億》,《香港文匯報》,2012-02-08

資料速遞站:請即登入http://kansir.net「Kan Sir通識教室」瀏覽更多參考資料及學習教材。

相關新聞
攜手向前:經濟一體化 兩地齊發展 (2012-03-19) (圖)
概念圖: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 (2012-03-19) (圖)
權力核心:人大權傾全國 俯身為民服務 (2012-03-16) (圖)
概念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2012-03-16) (圖)
群眾互助:鬆綁NGO 百姓最有福 (2012-03-12) (圖)
概念圖:社會組織 (2012-03-12) (圖)
全國論政:賢達聚政協 共襄鴻圖計 (2012-03-09) (圖)
概念圖: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政協) (2012-03-09) (圖)
民工社福:人口流動高峰 積極完善社保 (2012-03-05) (圖)
毋忘國殤:扭曲史證 法理不容 (2012-03-02) (圖)
概念圖:南京大屠殺 (2012-03-02) (圖)
婚姻正觀:拉埋天窗 講心定講金? (2012-02-29) (圖)
違規的士:黑車橫行 搶客無道 (2012-02-24) (圖)
兩岸經合:台商登陸艭解難題須攭O (2012-02-22) (圖)
公共利益:社會服務「外購」 減成本升品質 (2012-02-20) (圖)
現代中國 春晚光芒 復現何期 (2012-02-17) (圖)
中國服裝研究系列二之二 國人打扮:旗袍新唐裝漢服 哪個能問鼎國服? (2012-02-15) (圖)
體壇保障:運動生涯風光 退役三餐怎辦? (2012-02-10) (圖)
北上求學:本港升大爭崩頭 內地免試闢出路 (2012-02-08) (圖)
文化差異:同龍不同命 中西高下立見 (2012-02-0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中國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