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港大臨床助理教授李浩勳指出,「耳前庭」在電療鼻咽癌時所受的放射劑量是引致噁心主因。香港文匯報記者歐陽麗珠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麗珠)鼻咽癌是香港第七位常見的癌症,每年有超過900宗新症,電療是主要療法,但會引起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令病人食慾不振,體重驟降,甚至要被迫中斷治療。香港大學醫學院經3年研究,首次發現位於耳蝸旁邊的「耳前庭」是引致副作用的主因,當「耳前庭」所受輻射量愈高,噁心的機會愈大,有關研究已應用於臨床上,提高病人生活質素及療效。
港大:受輻射量是主因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在2008年至2011年間,邀請49名曾在瑪麗醫院接受電療的鼻咽癌病人參與研究,年齡介乎27歲至91歲,患第一、第二期鼻咽癌,但毋須同時化療。所有病人會接受33次至35次電療,放射劑量由66戈至70戈,為期6.5星期至7星期。醫生會定期評估病人噁心嘔吐情況。結果顯示,14名病人(28.6%)在電療期間出現噁心,食慾下降、進食量減少,但沒有體重下降,8名病人(16.3%)嘔吐。
研究已應用臨床提成效
研究顯示,兩邊「耳前庭」的80%體積受輻射,而放射劑量超過40戈,病人出現噁心的機會達38.7%;相反,「耳前庭」受輻射的體積少於80%,即使劑量超過40戈,噁心機會僅11.2%。該學院臨床助理教授李浩勳指出,研究反映「耳前庭」所受的放射劑量是引致噁心的原因。
李浩勳表示,嚴重的噁心嘔吐令病人體重驟降,被迫暫停治療,醫護需重新為病人計算電療位置及電療頭套,延緩治療進程,因此有效調控電療範圍及劑量,十分重要。
港大已將研究發現應用在臨床上,藉以提高治療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