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廢料做成的工業明膠被用於果凍、老酸奶等食品中的傳聞甚囂塵上之際,央視記者調查又發現,工業明膠出現在藥用膠囊中,鉻超標最高達90多倍。蘇丹紅、毒饅頭、地溝油……層出不窮、屢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隱患已經讓中國人深感「食」在恐怖,如今,治病救命的藥物又成為致病之物,與普通民眾息息相關的生活必備品竟暗藏殺機,國人的安全感還能從何談起?
央視公佈的13種鉻超標膠囊,不少乃知名藥企所製,出自名門,又多是民眾常用藥物。如果說普通民眾對鉻的毒害不很熟知,那麼醫藥生產企業又怎會不清楚鉻可致癌之危害。說到底,這些企業不過是為了一個「利」字,利慾熏心!
黑心膠囊橫行 折射監管缺失
中國明膠協會理事長王敬忠曾透露,1噸正規食用明膠的原材料,價格高達2,000元至3,000元,而一般的皮革下腳料,1噸僅需要100元至200元。無論是加工明膠的作坊還是製作膠囊的企業乃至使用膠囊的藥企,無非都是為了貪利,把民眾生死棄如敝屣,見利忘義。
早在2006年,就有業界向媒體爆料稱,有不良廠家從回收的皮革廢料和垃圾中提煉明膠生產廉價的藥用膠囊。由此可見,此事在業內並非秘密。只是數年過去,為何這樣的惡劣行徑不僅沒有被相關部門禁止和打擊,反而逐漸成勢,悄悄然竟成行業潛規則。從央視報道可以看出,自加工明膠到加工膠囊再到製成藥物,並非在一地所為,涉及多個省市,那麼在這些非法製作過程中,為何沒有一個地方的監管部門、執法部門加以查處制止?
整治不良企業、肅清市場違法行為已經迫在眉睫。整治之法無外乎「法」與「罰」,一要有嚴明的法律法規予以管控,二要對違法企業實施重「罰」,違法成本高於贏利成本方可讓企業停止違法行為,且能達到以儆效尤之效。而對於瀆職的官僚主義者,如何整治,相信在一條條黨紀國法面前,建議建言皆多餘,關鍵是需要實在的行動。 ■馬 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