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慶
整理家中文檔,幾百封書信擺放在我的面前,其中有父母的家書、朋友的鴻雁,更有當年我與妻談戀愛時的情書,這些散發著墨香,凝聚著親情、友情、愛情的信札讓我想起了漸行漸遠的書信時代。
走向社會後我收到的第一封信便是父親寫給我的家書。當時我初中畢業就響應號召到「廣闊天地」去「大有作為」,遠行的兒子永遠是父母心中最大的牽掛,父親在信中除了詢問我生活得怎樣?田間的農活適應嗎?就是叮嚀囑咐我要與貧下中農打成一片,要與知青組的其他人員相處好關係……。我回信說:「一切都好,我長大了,能照顧好自己,知道如何做人處事,爸爸媽媽不要牽掛。」在插隊農村的10年間,為了認真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我很少回家探親,連傳統的春節也不一定每年都回家團聚。「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那份難以化解的鄉愁,遠離父母的那份思念和孤獨總能在書信的字裡行間見出端倪。那時候,信,融入了我諸多無法訴說的情感,給父母寫信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從農村返城後,找對象成了我的頭等大事。在那個沒有電話的年代,我們談戀愛完全是靠書信溝通和培養雙方的感情。
我寫給妻子的第一封情書除了向她表示了愛慕之情外,還詳盡地陳述了個人的基本情況,在敏感的年齡問題上,我將戶口簿、小學至中學的畢業證書複印件一併附上,以證明我的實際年齡並不像我的相貌那樣老。妻子看了我的這封與眾不同的情書直發笑,說我老實得發迂。
在妻子寫給我的情書中,我感觸最深的有兩件事:一件是她鼓勵我繼續參加高考。那是在八十年代初,之前我連續兩次參加高考未中,信心大失,加之我的年齡也已超過了國家放寬知青考生年齡的極限,因而不準備再去攀登這知識的殿堂了。這時,她來信安慰鼓勵我:「不要悲觀,不要失望,我們每一次人生的經歷都是我們自己的,無論是成功時的喜悅,還是失敗時的痛苦,我們都必須坦然的接受,請相信,風雨過後一定有彩虹出現的!」在她的關愛下,我重新帶上希望與信心走進了83年的中央電大成人高考,終於跨進了我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的門檻,圓了我的大學夢。
第二件是她勸我放棄父母讓給我們的結婚房間,她在信中說:「你說父母準備騰出他們的房間讓我們結婚,他們自己住堂屋,我看這樣不妥。這不委屈了老兩口嗎?我看我們結婚的新房就佈置在堂屋裡,找一些馬糞紙搭個頂棚檔灰塵,買兩丈花布在堂屋裡做擋簾就可以了。你也不必感到內疚,困難是暫時的,生活條件會一天天好起來的。」
每每讀到當年妻子寫給我的情書,我都感動得熱淚盈眶,這些情書字字浸透了人間的純情至愛,浸透了互相理解、互相關愛、互相信任的美好和溫馨。這是多麼純真樸實的戀愛生活,這是多麼詩意和美麗的日子。
結婚後我走上了業餘寫作的道路,除了與不少編輯發生過文字接觸外,還和很多筆友及讀者朋友有過書信交往。其中既有相熟的,也有陌生的,不少從未謀面的筆友屢屢見到我的名字與他們同編輯在一個版面,覺得是筆緣,遂來信交往。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經常與我在一家行業報副刊上相見的一位大豐朋友,從我發表作品的「作者簡介」中見我同是鹽阜老鄉,多次來信敘述鄉情、筆情,還相送我他出版的詩集。一些天涯海角的筆友見我的名字常出現在他們當地的報紙上,也紛紛來信要交我這個外地筆友,與我一起探討文章得失。這讓我深深感到了文人相敬。
也有一些來信是讀者朋友求助。九十年代中期,我在一家晚報副刊上發表了一篇休閒隨筆《靜坐益健康》後,隨即便有遼寧省的一位讀者朋友來信求教靜坐中怎樣調節呼吸,怎樣使能量提升?這一類的求助信我都認真回覆,不敢馬虎。一些言辭懇切、有困難需要相助的讀者朋友,我更是盡力而為。一次,一位廣西的讀者朋友讀了我發表在報紙上的《樂為「月老」牽紅線》後,竟把自己的生平簡歷、經濟收入、身體狀況等一古腦寫信告我,請我也幫他尋找一位意中人。我不敢怠慢,先是徵詢了周圍一些未婚人士的意見,後又搜尋了一些刊物的徵婚啟事,彙編了一個「預選對象」名冊寄給他,讓他主動和人家聯繫。沒過多久,他來信報喜,說與其中一位處上了。我也感到欣慰。
還有一些來信是相助。徐州市政協的一位文友,看到我在報紙上發表的《樂辦「樓道通訊」》後,特意寄來了他剪輯的一些「中老年保健知識」、「美德格言」等,讓我充實「樓道通訊」的版面內容,鼓勵我將這份自辦的「民刊」辦下去,為社區文明多做貢獻。
五湖四海的朋友的來信,使我在人生路上多了一份真情,多了一份慰藉。鴻雁傳書中,情感亦隨之傳遞延續著。
曾幾何時,鴻雁傳書已被電話、手機、短信、網絡所代替,寫信變成了溫馨而遙遠的回憶。高科技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簡單化了我們情感的溝通方式,沒有等待,沒有距離,沒有醞釀,也就失去了朦朧美,失去了蓄勢的能量,失去了刻骨銘心的思念,讓我們的感情嚴重縮水,感情的表達和抒發能力亦隨之枯萎。我們再難讀到那一頁頁個性文字,再也沒有「見字如見面」的溫馨感覺。
翻閱一封封塵封已久的舊書信,回憶那一幕幕的人生故事,那親情、友情與愛情立刻穿過遙遠的時空隧道,在我的心底激起層層漣漪,讓我不得不重新提筆沾墨,畢竟書信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情感依托,它時時暖在我們的心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