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觀勇 樂善堂楊葛小琳中學通識科老師
剖析首屆通識文憑試系列二之一
預告:「剖析首屆通識文憑試系列二之二」將於下周一(28/5)刊登。
隨著2012年4月2日第一屆通識教育科文憑試的結束,逾7萬名通識科考生和教師,可謂完成了一項歷史性任務。有關試卷被公開後,社會隨即泛起不少討論聲音,大部分針對通識科的課程內容及試題考評分析等。筆者希望通過對首屆文憑試題目的簡單分析,反思現屆高二學生應該如何準備考試,以及教師又如何調整教學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應付下一屆通識科文憑試。
針對通識科文憑試題目,筆者通過兩個方面作出初步的分析:第一是題型,也就是以技巧、技能為本的分析;第二是知識,即在作答過程中涉及的概念性知識以及與單元相關的社會脈絡知識。由此,我們可得出以下4點反思(編按:今期專欄會先探討第一點反思,其餘幾點將在下期分析)。
搬字過紙 必非「上品」
第一,知識及技巧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就如內功與招式,缺一不可。考完文憑試後,網上有不少討論聲音說題目太淺,只不過是將圖表、數據、統計等解釋和演繹搬字過紙而已。然而,涉及圖表、數據及漫畫分析的題目,一般較難取得高分,因為這類題目要求考生展示對概念的認識、擁有辨識問題和延伸討論的能力,如果只將資料平鋪直敘,必不會是「上品」。
另有言論指出,通識科只是「高級常識科」,只要多留意時事便無難度。筆者認為,常識固然重要,否則論說會流於表面。
黃志堅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碩士課程中教授時曾提到,對於通識科,學生需要具備兩個觸覺:一為Data Sense (對資料的觸覺);二為Social Sense (對社會的觸覺)。因此,社會常識並不完全等於整個通識科,因為此科更講求對「題目技巧」的掌握及對「概念知識」的應用。
忽視提問字眼 隨時「踩地雷」
例如備受爭議的文憑試卷一第三條有關港人對本港政治組織的看法的題目,如果常識超凡的同學一看到題目,然後洋洋灑灑地寫了數百字有關港人對政治組織的看法,這樣的答案其實存在離題的風險,因為題目明確提到「根據資料」的關鍵字眼,若同學以為是「就你所知」,一心只想將畢生所學一吐為快,很可能會事與願違,未必獲得高分(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並非基於評分參考)。
因此,同學應在知識及技巧中下工夫,不可忽視任何一方。(待續)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