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對一般同學來說,困難之處是既多且難。多的意思是概念的數目數之不盡,在日常通識學習中也會遇到不少概念,究竟哪些會在考試中考到呢?每一個在課堂上所碰到的議題均不一樣,所學的概念也有差別,又有哪些會在考試中遇上?概念十分抽象,並不容易理解,應否記下,再在考試中寫出來?
助導引分析 利資料整理
面對著眾多不同形態、表達方式不同的資料,如果沒有工具以導引方向分析資料的話,很容易陷入資料群內,不知所措。概念有如一副眼鏡,一個有近視的人,在沒有佩戴眼鏡下,只知前面茫茫一片,看不清楚。戴上眼鏡後,眼前景象變得清楚,看到景象的深與淺。換句話說,不同的概念能幫助理解、詮釋資料;而透過詮釋資料,抽象的概念也可以具體地活現眼前。例如面對著司法覆核的年份及數字的議題,可以嘗試引用司法獨立、權利等概念來詮釋,那麼年份及數字就變得有意義了。
忌簡單表述 宜深入具體
那麼是否把一些概念記下,然後在應用時把相關概念及議題連結使用便可?若果只是把相關概念及議題連結在一起,只算達到基本要求。概念不單連接相關議題,還需要解釋其與議題之間的關係。再以司法覆核的議題與司法獨立、權利等概念說明,很多時同學會將司法覆核及司法獨立、權利等作簡單連接,以為這就完成說明及解釋。不過,教師一般會要求講得深入一點、具體一點。所以同學需要把司法覆核如何反映司法獨立,權利(政府或市民)說得清楚,並在適當時配合適切例子來輔助解釋,那麼就會容易把概念用得深入及具體。
解釋要準確 事例須恰當
概念並不需要強記,反而要留意在運用概念時,是否用得準確,如論及環保與生活素質兩者關係時,只是用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來說明,是否最好?還是,在生活素質的概念下,還有其他選擇,可以進一步豐富內容,用更多角度來分析兩者關係?另一重要地方是如上文所述,在運用時應多留意概念是否深入及具體,以及是否具備恰當的事例加以說明。如果在概念運用時,多留意上述各項,會更加得心應手。 ■盧世威 勞工子弟中學通識教育科科主任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