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年後的今天,古巷鎮的街道上,車輛川流不息,外來工和本地人生活一派和諧。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望賢 攝
一根電線桿上同時有5、6個大小各異的廣告板,原本寬敞的道路被琳琅滿目的招牌填得滿滿當當,這些招牌都是衛浴瓷器的廣告,只見一群四川籍工人在路邊忙碌地裝卸瓷器上車……這是去年6月6日廣東省群體性事件發生地—潮州市古巷鎮鎮政府外的大道,是事件中衝突最嚴重的街道。事隔一年,記者再次走訪該鎮,了解到當地正通過行業協會、非公有制工會、啟用外來工當村官、民主選舉等管理方式,促進外來工融入當地社會,並最大程度地化解社會矛盾,為粵東農村實現社會管理創新提供重要經驗。 ■香港文匯報記者 熊君慧、李望賢、戰宏
走入古巷,鎮政府旁邊,一個「中國衛生陶瓷第一鎮」的雕塑,顯示著古巷鎮獨特的產業結構。全鎮900多家工商企業中,有550家是陶瓷企業,佔據中國衛生陶瓷30%的市場。據統計,古巷鎮擁有當地戶籍人口6.6萬,外來人口有3萬多人,其中四川籍外來工約佔三分一。從基層流水線到中層管理者,隨處可見外來工的身影。
外貿出口增近5成
2011年6月1日,在潮州市潮安縣古巷鎮打工的熊某等人到所工作的華意陶瓷廠討要拖欠的工資。期間,熊某等人與工廠老闆蘇某發生爭執,熊某被對方指使人員持刀砍傷,案發後潮州警方立即開展偵查並於6月5日將蘇某等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獲。6月6日晚,熊某同鄉約200多人到潮安縣古巷鎮鎮政府門口聚集要求嚴懲兇手。期間有3輛汽車被砸壞、1輛汽車被焚燬,公安機關隨後依法將9名參與打砸燒人員帶離。
一年之後,這些為古巷鎮產業經濟擔大樑的外來工,在做些什麼?古巷鎮的經濟受到事件衝擊嗎?古巷鎮鎮委書記莊安平為記者答疑解惑。莊安平介紹,2011年古巷全鎮實現工農業產值73億元(人民幣,下同),工商稅收1.8億元,同期增長24%,外貿出口總額9000萬美元,增加了49%。
川籍外來工增逾3成
不只是經濟數據的增長,古巷對於外來工的吸引力不減反增令莊安平倍感欣慰。據當地政府統計,如今川籍外來工人口較去年增加了35%。
記者了解到,長期以來,因為產業相對穩定、生活成本低廉,古巷的外來工流動性相對珠三角低,許多在這裡工作長達十多年,甚至與當地人結婚生子,成為半個潮汕人。外地人與潮汕人的關係,並非外人看來「水火不交融」。
四川中江縣民工朱朝榮,在古巷已經務工13年。在他看來,去年的古巷事件演變成群體性衝突不應該發生,自己也從不擔心會就此影響與本地人的關係。「一家老小都在這裡居住,古巷的鄰里,早已比老家的更為熟悉。而且平時大家跟老闆的關係都很好。當時廠裡沒有一個人離開。」對朱朝榮來說,作為一般務工人員,夫妻兩人的月薪加起來過萬,生活算得上小康水平,已十分滿足。
昔日「外省仔」 今被尊為「師」
同樣在古巷工作多年的重慶人覃春滑認為,能夠得到當地人的尊重,平等溝通,是令外來工留下來的重要因素。在古巷鎮,以前外來工都被隨口稱呼「外省仔」,如今都被尊稱為「師傅」,這便是本地人對外來工態度轉變的象徵。
覃春滑指,剛到古巷工作時,一般40歲以上的居民都很少能講普通話,「現在我們董事長80歲的老人都會普通話,雖然不好,我們都聽得懂。開會也都是講普通話,這就是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