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孫晨表示,香港應轉變思路,創造新機遇,保持國際化營商環境。香港文匯報記者張易 攝
——孫晨:善用人幣離岸中心角色 滬港分工互補
香港經濟發展依賴金融和地產,令產業結構長期失衡,加上新加坡、倫敦、紐約近年對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表現出濃厚興趣,有評論擔心香港發展進程緩慢,大有機會被東南亞及西方城市趕超。香港美商會主席孫晨(James Sun)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香港應轉變思路,創造新機遇,保持國際化營商環境。他又指,香港只要把握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機遇,不需擔心會被其他城市趕超。 ■香港文匯報記者:張易
香港經濟發展過度依賴金融和地產,令製造業始終無力重振,「空心化」無可避免。孫晨坦言,過度依賴金融地產等服務業,確會擠壓其他行業發展空間,拖累本港經濟發展。惟他不認為製造業是香港機會,指本港開埠170餘年,正是通過不斷轉換角色,才獲得長期繁榮。「香港製造業早於19世紀中開埠不久已經出現,當時以造船為主,後來也發展起手工業。但隨著內地發展、製造業北移後,香港轉換角色成進出口集散中心;近年中國經濟起飛,香港又再次轉換成金融中心,幫助內地企業融資。」
孫晨認為,香港是個善於隨機而動的城市,真正優勢是高附加值的服務業,故不需要重新發展製造業。惟他又指,港府可通過發展教育、醫療等其他第三產業,令香港經濟更多元化,為各行各業創造發展和盈利機會。「香港無需完全發展成自給自足的城市。作為中西板塊的橋樑,它要做的,就是抓住板塊互動時,屬於自己的機會。」
成外資入華「最佳途徑」
回歸後,香港一直視自己為連接內地和西方的橋樑,對此孫晨十分贊同。「當前全球經濟有兩大板塊,發達國家板塊,和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板塊,香港剛好夾在兩者之間,它們互動會給香港帶來絕佳機會。」他指出,香港的主要優勢在於,它既是中國對外之窗,又是外資進入中國的必經之路。
但孫晨直言,若香港未能創造新機遇,優勢將隨時變劣勢。「如果香港認為今後能一直、並理所當然地繼續成為外資進入中國和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恐怕這個定位就過分自信。香港不僅會受上海等其他中國城市挑戰,一些外國資本可能跳過香港,直接進入中國,而中國企業也可直接拓展海外,為什麼一定要經過香港?」
他建議香港轉變思路,通過創造新便利和條件,將「必經之路」打造成「最佳途徑」,向外資提供選擇香港的理由。「香港不應過多依賴內地給予的優惠政策,而要發展創造自己的競爭力,這才是香港的真正價值所在。」
亞洲可容納多個金融中心
孫晨表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有諸多固有優勢,如監管體制,市場運作機制,與國際接軌的法律環境,國際資本自由流通等,其他城市很難迅速取代。他又認為香港與上海定位明確,功能互補,不存在直接競爭。「上海目前和今後將發展成中國國內金融中心,而香港則是國際金融中心,我認為這個分工很合理。」他指出,中國市場夠大,加上亞洲發展潛力無限,完全可容納多個金融中心,「前提是各個金融中心分工合理。」
孫晨認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愈多愈好 。「人民幣國際化第一步,是建立多個離岸中心。既然要國際化,就不可能只有一個中心,需要多個中心合作互動,形成網絡後,才能真正形成人民幣離岸業務,變成驅動力和體制。」他認為香港已較其他城市佔先機,只要把握機會,不需擔心在競爭中落敗。
他續稱,從金融角度把握機遇,應首先建立人民幣交易管理平台;然後建立完善人民幣資產以及人民幣財富管理平台,如此人民幣離岸優勢和相關機遇,就可令香港金融服務業各個單位都能收益。至於人民幣入香港,對整個貨幣環境產生甚麼變化?港元與人民幣能否共存?目前大家都在猜測,需要香港金融管理決策者和業界多溝通,讓香港長久獲益。
吸引跨國企業來港設地區總部
香港回歸15載,孫晨說,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惟香港能安全度過,應歸功港府。「香港實際上有家底、有經驗、管理得當,所以這個影響全球的危機,對香港威脅甚小。」他指出,本港過去5年宏觀經濟有諸多利好因素,如低息環境,融資便利等,加上背靠騰飛的內地市場,「用低息融資,再投入到高增長市場,香港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也不用奇怪了。」
不過,低息催生房產泡沫,香港始終不能長久依賴低息環境,加上中國內地經濟增速放緩,此時香港應如何思變,並創造新競爭優勢?他指出,香港應抓住人民幣離岸中心等機遇,為香港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創造機會,在進取、求變和守成中取得巧妙平衡,「一方面保證穩進,另一方面又能通過創新和變化,創造長久的有利競爭環境。具體來說,政府應保證在中資進入香港時,外資不撤離;保證整個體系運作時,國際公司享有良好平台和服務,並鼓勵外資和跨國企業在港建立亞洲總部。」
拓附加值服務業增強競爭
孫晨表示,回歸15年來,香港與內地一直深刻影響對方。在中國經濟不同階段,香港一直輔助並從中受益。「從某種程度來說,是香港適應內地需要,自我成為了從製造業到進出口、航運,再到金融中心的轉變。」另一方面,香港亦利用自身優勢,不斷幫助珠三角完善、拓展服務業體系。「如果你常去深圳,會發現無論城市構建,還是服務業都借鑒了香港很多。」孫晨認為,國家「十二五」規劃強調提升服務業佔國民生產總值(GDP)比重,顯示香港可以對內地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目前本港有1,328家美資企業,分布高端服務業、航空、電腦、高科技、教育等眾領域,其中840家更在港建立亞洲總部。孫晨表示,吸引外企來港建立亞洲總部至關重要,一旦香港成為外企亞洲決策中心,會帶動一連串效應。儘管面對新加坡等強勁對手,孫晨指出,從美國商會會員增長,和美企進入香港的情況來看,香港已成為愈來愈重要的跨國企業亞洲總部的選擇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