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蜘蛛俠」和「蝙蝠俠」與球迷打成一片。資料圖片
——全球化+今日香港
美國電影《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全球公映,票房大收,美式漫畫人物再次受到注意。但更有趣者是,除漫畫文本及電影本文外,漫畫人物同樣可活現於現實世界。美國馬里蘭州今年3月發生一宗有趣的事件,話說「蝙蝠俠」駕駛跑車在公路上奔馳,其間更被警察攔截。事件馬上在網上瘋傳。其原因當然是蝙蝠俠本身。蝙蝠俠是家傳戶曉的漫畫人物,不僅在美國,而是全球性的漫畫人物。今天,原來漫畫人物不只是從紙上跳到銀幕,甚至已進入我們的現實生活世界中。 ■林援森 香港樹仁大學新傳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林援森 畢業於香港樹仁學院(2007年更名為樹仁大學)新聞系。其後取得香港新亞研究所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以及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學位。
新聞背景:「蝙蝠俠」公路飛馳 巡警叫停查牌
在公路上奔馳的「蝙蝠俠」名叫Lenny B. Robinson,是一名商人,平日空閒時會到醫院當義工,透過蝙蝠俠的角色扮演來娛樂病童病者。他當日變身為「蝙蝠俠」,駕駛黑色的林寶堅尼跑車在公路上奔馳,並遇上巡警。巡警被他的扮相所吸引,又懷疑他未有使用合法車牌,因此上前攔截。最終,「蝙蝠俠」出示合法駕駛執照和車牌,以證明自己「清白」,故事以喜劇的方式收場。從這件有趣的突發事件可見,漫畫人物已不是紙上英雄,而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小知識:美學者批漫畫:暴力低俗幼稚
一般人特別是長輩其漫畫往住存有消極的見解。美國學者Jefferey A.Brown在Comic Book Fandom and Cultural Captial一文中指出,上佳的藝術品被視為高雅文化(High Culture),其餘均被視為低俗文化(Low Culture),漫畫自然成為低俗文化的一部分。Brown指出,高雅文化被視為社會和文化利益階層的「合法文化」,凡是喜歡漫畫者均被視為幼稚,因為漫畫故事簡單,欠缺品味,且以圖像為主,沒有深度。另外,美國學者Fredric Wertham不滿漫畫文化,並提出若干論點如欠缺文化,充滿暴力和罪惡、過分虛幻等。無疑,部分漫畫作品本身或多或少充斥一些不良的元素,但亦有一些作品的視野是正面和具劃時代的意義。
美「超級英雄」塑普世價值
筆者也是閱讀漫畫成長的一代,從港式的《小流氓》、《龍虎門》到《中華英雄》,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大量閱讀日本漫畫,漫畫中的故事和人物早已成為我們「那些年」回憶的一部分。但若論漫畫的成就,美國漫畫故事及其人物影響的深遠,才是漫畫史上不容否定和低估的一頁。蝙蝠俠(Batman)更是美國眾多漫畫人物中的表表者。
蝙蝠俠是於1939年5月誕生於美國漫畫期刊上的一個虛擬人物。蝙蝠俠的真實身份是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人前是一名企業家,但面對社會治安出現亂象時,便會變身成蝙蝠俠,鋤強扶弱,打擊犯罪。除蝙蝠俠外,美國英雄式漫畫人物還有超人和蜘蛛俠等,它們都在漫畫界中擁有重量級地位。
美國Iain Thomson在Deconstructing the Hero一文指出,這些超級英雄人物告訴我們是誰,我們應為甚麼而活。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也曾說過,英雄成就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其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也說明我們應爭取和維護甚麼。而這是一種普世的價值觀。
以「正能量」抗社會不公
美國從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如雨後春筍般的漫畫人物,也反映當時人們對急速發展的社會和科技,感到一種莫名的憂慮。
美國學者Aldo Regalado指出,漫畫英雄人物所擁有的超能力,被視為質疑現代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社會不公平的「正能量」;更有趣者是,科技就算如何進步,最終也敵不過漫畫英雄的超能力—一種沒法以科學解釋的力量。
諷刺官僚 揭露罪惡
美國漫畫書亦是早期出版業全面大眾化過程中一股重要的市場力量,但漫畫人物則以「超能力」吸引以千萬計的讀者,對以資本主義和科學理性為掛帥的美式發展來說,也算是一種有趣的諷刺。但更重要的是,超人所處理的問題,正是美國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面對的困難,如官僚貪婪和城市罪惡,可見超人漫畫正是這道歷史進程的曲線寫照。同時,別忘記,超人也是一名「移民英雄」,其與美國的發展背景不謀而合。
泰山遊繩森林 融和「黑白」
事實上,除蝙蝠俠、超人和蜘蛛俠外,還有一名叫「泰山」(Tarzan)的漫畫冒險英雄。除漫畫外,泰山也是電視和電影的題材人物。泰山是一名白人,而白人在舊美國價值觀是文明進步的象徵,但他卻在非文明狀況下的原始森林索繩遊行。當中或多或少呈現美國社會某些種族的論述。學者孫基隆在《美國的弒母文化》一書中指出,泰山系列流行小說於1912年出現,體現白人對黑人文化的另類融和和認同。泰山與超人不同,他是地道的白人英雄。泰山的生活空間和領域,呈現從白人到黑人文化的核心理念,這是原始森林的現代回歸。
獲「迷」撐成流行讀物
不過,漫畫畢竟是一種流行讀物,漫畫英雄之所以受歡迎,關鍵還是擁有一批忠實的支持者,而這些支持者就是我們稱為「迷文化」(Fandom)的一群。所謂「迷者」,按照流行文化理論大師John Fiske所言,是一個社會經濟系統中的從屬組群,他們決定其在總體社會中的個人位置。另據Jeffrey A.Brown指出,漫畫迷與其他流行文化迷不同,因為漫畫以連續為要,故事常處於變動和發展中,而這亦漫畫迷的最大特點。
兩國勇士「決鬥」 日搶灘成功 美速收失地
我們在成長道路上一路走來,蝙蝠俠、超人甚至蜘蛛俠,的確是首批接觸到漫畫人物。除此之外,還有神奇女俠(Wonder Woman)、綠燈俠和潛水俠,他們都是萬能勇士,皆為「正義聯盟」的成員,同樣嫉惡如仇,均以剪惡除奸為己任。但對香港而言,到上世紀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美式漫畫人物逐漸被日本漫畫人物所替代,如小飛俠阿童木、鐵甲萬能俠、幪面超人、日式超人(俗稱鹹蛋超人)及高達等。它們與美式漫畫人物最大的分別是,較易為年輕人所接受和喜愛。
《蝙蝠俠》電影捲土重來
當日本漫畫英雄人物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圖騰之際,新蝙蝠俠的回歸卻改變這個勢頭。由美國導演添.布頓所拍攝的電影《蝙蝠俠》於1989年在全球上映,同時把香港漫畫迷的視野重新回到美式漫畫人物身上。這部電影對香港以至全球都造成影響,改變大家對漫畫電影的看法。
事實上,漫畫電影是今天我們常稱的動漫作品,其以原著故事為主線,再重新製作成電影。早期美國評論界質疑漫畫電影版的意義,如美國漫畫傳奇人物Will Eisner認為,當中的最大不同僅在於紙本與菲林之別。但市場還是接受漫畫電影,因此電影公司對製作漫畫電影樂此不疲。美國從上世紀40年開始推出漫畫電影,其中超人被率先製成漫畫廣播版本,到1948年更首次出現電影版,30年後再次被拍成電影,而且票房不錯。至於蝙蝠俠,在1943年亦被製成電影,由演員Lewis Wilson扮演蝙蝠俠,到1949年又出現另一部作品。但最重要者還是1989年由添.布頓執導的《蝙蝠俠》,其以黑色電影(Film Noir)方式拍攝出一部與別不同的電影,震撼漫畫迷之餘,也成為同類漫畫電影拍攝的藍本。然而,早於添.布頓的《蝙蝠俠》公映前一年,即1988年,日本動漫大師大友克洋《亞基拉》(AKIRA)公映,以黑色和頹廢氣氛重塑動漫的空間,已引起西方世界的極大迴響。
︱結︱語︱
香港漫畫迷是幸福的,因為可以盡情欣賞美式漫畫和日式漫畫外,過去幾十年來,我們的本土漫畫英雄亦是選擇之一。縱使近年坊間常言港產漫畫風光不再,但從早期的老夫子、壽星仔、王小虎、王小龍、石黑龍,還有後期的華英雄、步驚雲、南宮問天和麥兜,都是我們的「英雄」。他們不是詼諧有趣,便是武術精湛,近乎超能力。不過,本土漫畫英雄擁有的所謂「超能力」,跟美式英雄的最大不同之處是,他們的超能力不是與生俱來,而是經過千辛萬苦所修練得來的。不要氣餒,苦練才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說明漫畫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2. 根據上文,解釋美式漫畫人物如何反映美國的社會發展。
3. 舉例比較美式漫畫人物與日式漫畫人物的最大分別。
4. 你在何等程度上認同「美式漫畫仍主導漫畫市場」這個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5. 你對港式漫畫人物有何看法?試抒己見。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空想實驗舞台 日本政治漫畫的漫畫政治》,《香港文匯報》,2008-02-18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02/18/OT0802180008.htm
2.《由《One Comics》再看本土漫畫困局》,香港動漫研究所網頁 http://hkari.cuhkacs.org/wordpress/index.php?p=843
3. Jfferey A.Brown,Comic Book Fandom and Cultural Captial,in Ray B. Browne (ed.),Profiles of Popular Culture,The University Wisconsin Press.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