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博客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兩地互助:駐內地辦擴職能 港人回鄉更受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6-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表明上任後會提升港駐內地辦的職能。 資料圖片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你曾經試過赴內地留學、工作或旅遊嗎?如果你不幸遇到意外,會向哪個機構求助?

 現時香港駐內地有四大辦事處,為有需要的港人提供各種協助。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表明,上任後會提升香港駐內地辦事處的編制和職能。究竟這些辦事處負責哪些職能?有何新的形勢使得辦事處需要提升編制?下文將作探討。  ■陳振寧、戴慶成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

作者簡介 陳振寧: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員,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定期於香港《成報》發表評論文章。曾參與《通識詞典3》的撰寫工作。

電郵:jambon777@yahoo.com.hk

戴慶成: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環球時報》、《環球人物》、《鳳凰周刊》等內地媒體撰稿人。另定期為香港《成報》、《新報》撰寫時政評論文章。

電郵:taihingshing@gmail.com

新聞背景:四大辦事處 服務遍全國

 經國家批准,現時香港駐內地有四大辦事處,分別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1999年成立)、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2002年成立)、駐上海經濟貿易辦事處(2006年成立)和駐成都經濟貿易辦事處(2006年成立)。它們都由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管理。

 這些辦事處的主要職能是聯繫內地政府部門、推廣及宣傳香港、促進香港與內地的經貿關係、協助有需要港人等。

香港駐內地辦求助和查詢個案數目

年份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首3月)

求助個案  267   330    221   196   36

查詢個案 19,260  19,339  17,933  16,626  3,490

資料來源:香港立法會

 每個辦事處分掌香港與不同內地區域的關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負責處理香港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青海及西藏的關係;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負責處理香港與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和海南5省的關係;駐上海經濟貿易辦事處負責處理香港與上海市及江蘇、浙江、安徽和湖北4省的關係;駐成都經濟貿易辦事處負責處理香港與四川、雲南、貴州、湖南、陝西5省及重慶市的關係。每個辦事處所處理的區域範圍極廣。

 這些辦事處的編制不大,如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只有約30名職員,但其需要服務的對象眾多,並分散在較大的區域裡。

優化編制 兩地受惠

 綜合而言,社會普遍支持擴大和優化香港駐內地辦事處的編制和職能,原因如下:

雙非嬰猛增 衝擊福利制度

 2001年,香港終審法院在莊豐源案中裁定,雙非嬰(即父母均為香港非永久性居民的內地居民)只要是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都獲得居港權,這為內地孕婦來港分娩提供誘因。至2003年,內地與香港達成協議,推出《內地居民赴港澳地區個人遊政策》(俗稱「自由行」),這為內地孕婦來港分娩提供方便。由2001年至2011年間,雙非孕婦(即丈夫為非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內地居民)來港分娩的嬰兒數目高達17.6萬人。雙非孕婦來港分娩除為香港的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還對未來的房屋、教育等眾多政策範疇增加不確定性。因此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宣布,2013年雙非孕婦來港分娩實行「零配額」;換言之,即雙非孕婦於2013年再無合法途徑來港分娩。

 但在現行法例下,較早前出生的雙非嬰是香港永久性居民,特區政府有責任保障其權益。這批嬰兒大多被帶回內地成長,他們可能在各方面如教育、醫療等需向香港駐內地辦事處查詢,甚至尋求支援。

返粵養老 擬准獲全數生果金

 現時部分香港長者選擇回內地生活,當中原因眾多,如有家人照顧、開支較小、居住環境較佳等。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今年初的調查,約有4.6萬名年滿65歲的港人在廣東居住或長期逗留,另有約1.6萬名在福建。但根據工聯會內地諮詢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估計,在內地養老的港人已超過15萬人。

 以往香港長者回內地退休的重要障礙是領取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的限制。按照舊規定,生果金申領人每年離港不可超過240天,這令不少在內地生活的長者必須回港居住一段時間,以便領取生果金。至2011年,施政報告宣布廣東計劃,即選擇移居廣東並符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可在當地領取生果金,毋須回港,令長者回內地退休變得更方便。但內地物價上漲、醫療支援不足等原因,可能令部分長者失去預算,必須尋求協助回港。

工作升學旅遊 赴內地三大趨勢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調查,2010年7月至9月,在統計前12個月內曾在內地工作的港人約有17.5萬人。內地發展迅速,工作機會急增,而且薪酬增長迅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不少大企業聘請大學生當見習生,月薪最高可達10,000元人民幣,貼近甚至超過香港水平。這些因素都令港人赴內地工作的意慾增加。

 同時,港生到內地升學已成為新趨勢。會考生只需修讀一年制課程,便可參加港澳台聯招考試,以考取內地大學的入場券。事實上,到內地升學的好處眾多:一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享譽國際,學術水平不斷提高;二是內地大學開辦的課程類型眾多,其頒發的證書亦大多獲得國際認可;三是受惠於國家政策,港生可在內地享受低廉的學費;四是學生在內地生活,可及早練習普通話,擴闊眼界及發展人脈關係。這些因素都成為港生到內地升學的誘因。

 還有,不少港人前往內地旅遊,近月部分更可以自駕遊方式遊廣東省。粵港自駕遊首階段試驗計劃已開始運作,合資格的港人已獲許可證,從香港駕車至廣東省。隨著有關計劃的正式落實和擴充,港人可能需要尋求更多協助。

CEPA開大門 經貿機遇多

 2003年,內地與香港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以協助香港的產品和服務開拓內地的龐大市場。雙方至今已簽訂8份補充協議,以完善CEPA的內容。但CEPA仍存在「大門開,小門未開」的情況,包括內地相關法規未能及時推出、申請手續不清晰、專業資格互認進度未如理想等。這些問題部分理應可由香港駐內地辦事處處理和提供支援。

 另外,國家在「十二五」規劃裡,把港澳單獨成章,重視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功能地位。香港應積極考慮如何發揮其優勢,在內地各區提供協助,令其整體發展更上一層樓。香港駐內地辦事處可就此作出研究。

聘專人研究獻計 設部門宣介港策

 社會各界針對廣東計劃、雙非嬰及CEPA這3個涉及兩地政府的項目,認為駐內地辦事處在處理時可發揮更好的作用。

 不少港人在內地退休、學習、工作,並分散聚居,駐內地辦事處必然會面對更多港人的查詢和求助。例如廣東計劃即將明年中實施,政府估計初期約有3萬人參加,每人每年發放1.3萬港元。就此,駐內地辦事處必須設專門部門協助宣傳,並負責協助處理長者的申請,防止有人濫用有關計劃。

 又如大部分雙非嬰回到內地成長,他們可能隨時回港上學、工作甚至定居。駐內地辦事處除要為港人提供內地的各項資料,也需要為這批雙非孕兒提供香港的各項資料。由於雙非嬰的人數眾多,駐內地辦事處有需要就此加強服務。

 香港駐內地辦事處應加強研究能力,聘請專職研究員,就如何解決CEPA「大門開,小門未開」情況、更好地落實「十二五」規劃等課題,向特區政府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在內地設立研究部門,好處是能利用地利與當地的政府官員、學者、專業人士及商人等進行深入訪談,掌握第一手資料;同時也可就當地的政策向特區政府和港人作出介紹和建議。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描述香港駐內地辦事處的分布情況。

2. 舉例解釋香港駐內地辦事處現時有何主要職能。

3. 分析香港駐內地辦事處擴大職能的原因。試舉3項並加以討論。

4. 你認為香港駐內地辦事處應增加哪些職能?試舉3項並加以說明。

5. 你在何等程度上認同「香港駐內地辦事處擴大職能後能更好地為港人服務」?解釋你的答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 《港駐內地4辦 CY上任「升呢」》,《香港文匯報》,2012-05-22 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5/22/YO1205220012.htm

註:報道提及香港駐內地4個辦事處的編制和職能將在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上任後得到提升。

2. 《特區政府駐內地辦事處提供的支援服務》,《新聞公報》,2012-04-25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204/25/P201204250339.htm

註:內文介紹香港駐內地四大辦事處的工作概況和所提供的支援服務。

3. 《特區增設駐滬蓉辦事處》,香港文匯報,2005-10-13 http://paper.wenweipo.com/2005/10/13/HK0510130055.htm

註:報道講述香港駐上海和成都兩地辦事處的成立背景。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相關新聞
兩地互助:駐內地辦擴職能 港人回鄉更受助 (2012-06-15) (圖)
香港駐內地辦求助和查詢個案數目 (2012-06-15) (圖)
概念圖:香港駐內地辦事處 (2012-06-15) (圖)
體壇名利:球員成名身價升 內地搶註鬥快 (2012-06-14) (圖)
味覺享受:咖啡飄香 雅俗共「享」 (2012-06-12) (圖)
概念圖:咖啡文化 (2012-06-12)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特首「受審」 (2012-06-11) (圖)
通識把脈:掌握「圖」與「表」 易處理資料 (2012-06-11)
讀新聞學通識系列二之二 數據分析:醫改複雜 讀數拆解 (2012-06-11) (圖)
資料一:醫管局主要收支賬目(單位:千元) (2012-06-11) (圖)
資料二:醫管局主要收支比例(單位:%) (2012-06-11) (圖)
資料三:醫改諮詢文件 (2012-06-11) (圖)
概念圖:香港公營醫療改革 (2012-06-11) (圖)
法治精神:法官判案 視民意如浮雲 (2012-06-07) (圖)
概念圖:外傭居權案 (2012-06-07) (圖)
經濟博弈:歐美 東亞爭做21世紀一哥 (2012-06-06) (圖)
概念圖:「東亞世紀」崛起 (2012-06-06) (圖)
億民保健:港人連任總幹事 續助世衛醫全球 (2012-06-05) (圖)
概念圖:世界衛生組織 (2012-06-05)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公屋加租 (2012-06-0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博客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