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重讀中國早期攝影作品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7-2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美國民間藝術收藏及研究機構蓋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去年為一批館藏的極為珍貴的中國早期攝影作品舉辦了一次展覽,取名「丹青與快門:早期中國攝影」(Brush and Shutter:Early Photography in China),並同時推出同名的學術論文集。該書入選2012年克朗茲圖書獎(Kraszna-Krausz Book Award ),後者是影像藝術類的圖書的至高榮譽。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中國攝影史特別是早期攝影史的研究,近年來在海內外學術界不斷升溫,也引起了收藏界的關注。而對攝影作品的不同讀解,對深入藝術史甚至對中國社會的演變的探討,也提供了不同的參考依據和資源。

 香港大學出版社近日推出《丹青與快門:早期中國攝影》的中文版,而在上周開幕的香港書展上,此書也作了華麗的亮相。

 據報道,2011年蓋蒂研究所舉辦的早期中國攝影展,是美國自1978年以來在同主題內舉辦的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攝影收藏展的策展人范德珍(Frances Terpak ),是蓋蒂研究所攝影收藏的開創者、組織者和研究者,也是《丹青與快門》一書的編輯之一。在準備展覽前,她邀請所內另一位同事、建築史專家郭傑偉(Jeffrey W.Cody)加入合作,後者曾在中國工作生活長達10年。

 2003年,蓋蒂研究所購進一組中國早期攝影作品約2千件。隨後,他們便展開對此新的收藏領域的研究,發掘那些以往未被人注意的新領域。和過去曾舉辦的中國攝影作品展只關注西方攝影師作品不同,范德珍和她的同事們將注意力給予那些學習、並積極參與攝影活動的中國攝影師。而在隨後編輯出版的論文集《丹青與快門:早期中國攝影》中,攝影在清代以來的中國的普及和流行,不同種類(肖像、風景和全景)攝影作品內涵的解讀,以及對中國攝影師的歷史脈絡的整理,也體現了編輯兼策展人和研究者的用意。

 為了更好的了解《丹青與快門》背後的策劃和研究工作,記者通過電郵對兩位編輯進行了採訪。

問:記者

答:編輯郭傑偉(Jeffrey W.Cody)、范德珍(Frances Terpak)

問:可否介紹一下編輯這本早期中國攝影論文集的背景?從書中我們了解到還有一個與此書同時進行的同名圖片展「丹青和影像」。能具體談談這個情況麼?

答:坐落在洛杉磯的蓋蒂研究所,作為蓋蒂中心(www.getty.edu)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為全世界的人保存和展示世界上優秀的藝術遺產。在準備這本出版物和相關展覽期間,我們舉辦了一個為期2天的工作坊,並邀請中國的以及世界各地的亞洲學者共同前來鑒賞這批中國早期的攝影作品。作為工作坊的成果,我們邀請了4位學者為本書寫了論文,並與去年2月開幕的「丹青和影像」圖片展(www.getty.edu/research/exhibitions_events/exhibitions/brush_shutter/index.html)配合起來。

我們希望這些學者以各自不同的學術背景,能對這批攝影作品提出不同的觀點。因此,你會看到這四位學者中,有3位來自中國不同的地區:北京(巫鴻)、台灣(胡素馨)和香港(黎健強)。

我們出版刊物和舉辦展覽,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能盡可能多的探索早期中國攝影的問題。另一個目的是,我們也希望展示19世紀中國畫藝術(以毛筆為象徵)和新的攝影媒體(以快門為象徵)之間的歷史淵源。此外,因為這本書和這次展覽,來自世界各地方的學者能夠對蓋蒂在中國攝影領域的收藏給予更多的關注,並利用這些收藏進行更多的學術研究。

問:從這本論文集的一些論文中,我們了解到中國早期攝影活動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活躍得多,儘管曾有種說法是那時的中國人害怕攝影,因為擔心他們的靈魂會被帶走。但這些論文告訴我們事實並不盡然,而且攝影甚至幫助了中國的現代化。這是此書想帶出的觀點麼?

答:關於如何定義「中國現代性」的問題會很容易成為本書的一個主題,儘管我們並沒有刻意將攝影直接和「現代」這個複雜的概念聯繫起來。相反,我們覺得如何去理解中國清朝攝影作品裡豐富的文本含義更為重要。中國藝術史方面的傑出學者巫鴻,在本書序言裡就介紹了如何研讀中國早期攝影作品的不同方法,而本書中的其他論文也盡量從這個方向出發。

我們努力做的是為這些攝影作品打開更多讀解的窗口,而不是去合成某個完整的學術體系。中國歷史性的攝影作品研究,相對而言是比較新的領域,因此我們希望能深化這個領域並總結出一些觀點和結論,也將攝影作品作為理解人文歷史、殖民主義、科技、美學等領域的一個側面去更好地理解和鑒賞。

問:這本研究中國早期攝影的論文中,有很多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和角度。跨學科是攝影學術研究的一個趨勢麼?

答:攝影作為重要的研究工具,本身就為跨學科的學術研究所用,因為攝影作品可以被不同學科的學者們「讀到」,而不像一般文體有時需要先被翻譯。所以,蓋蒂研究所的一個目標之一就是要讓我們在中國攝影方面的館藏,通過展覽、出版乃至互聯網,讓更多的人看到。

問:這本論文集裡也談及了不少中國的攝影師和他們的作品,也討論了早期中國攝影的普及和接受問題,後者一直被學術界忽略,而香港學者黎健強的論文,更指出攝影理論早在中國古代就有記載。是否攝影在中國的接受過程也是本書關注的重點之一?為什麼這些問題對你們而言這麼重要?

答:從1839年攝影技術被發明以來,它就是世界範圍內,人們理解某個地區和事件最重要的手段。中國之所以在攝影歷史上佔據一個特殊的位置,是因為從晚清到共和國這段時期,攝影發生之早之快,是世界上很多其他地方所沒有的。此外,攝影也與當時中國發生著的豐富的文化轉變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從很多方面看,早期中國對攝影的歡迎程度——比如很多中國攝影師對此技術的應用不斷創新,也令當時的中國在全世界製造業、科技和藝術處於領先位置。

攝影在早期中國的接受問題儘管是這本論文集的重要主題,但也只是被早期研究者忽略的主題中的一個。

問:這次收錄在這本書裡的圖片是蓋蒂研究所於2003年買下的。能否介紹一下蓋蒂研究所對中國早期攝影圖片這個歷史資料整理和收藏的情況?

答:在蓋蒂研究所擁有的中國攝影圖片,年份主要集中在1850年到20世紀早期之間。我們有超過2千件的藏品,包括相冊、單幅攝影圖片、折疊的全景圖、以及名片格式肖像(CDV)。拍這些攝影作品的攝影師,既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我們希望能繼續擴大對中國攝影的收藏,這樣可以為將來舉辦更多的展覽,啟發更多的學者進行創新性的學術研究,這也是我們的使命。

問:有哪些其他有關早期中國攝影的項目正在進行中?

答:蓋蒂研究所的攝影藏品內容非常廣泛,可以支持不同領域的學術研究。特別是我們持續外借我們的館藏,並免費提供藏品的複製品。比如著名的華裔新聞攝影師劉香成(Liu Heung Shing)就曾複製了一些我們在2011年時舉辦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展覽作品,之後他將這批作品帶到北京世界藝術館以及中國其他城市進行展覽。

  我們的使命是支持學者和公眾,因此我們非常願意通過更深入的合作建構我們在中國攝影方面的收藏,並讓它們為更多人所知、所用。比如,今年10月10號到13號將在北京大學舉辦、由蓋蒂資助的名為「相遇清代:中國與西方的藝術交流」大會(http://qingencounters.weebly.com ),攝影研究將會是交流會其中一個主題。

我們也希望這本書《丹青與快門:早期的中國攝影》的中文版,能引發更多的人對中國早期攝影、乃至對中國的興趣,以及中國學者對我們藏品有任何新發現,我們都將非常高興。

相關新聞
重讀中國早期攝影作品 (2012-07-25) (圖)
N城記:上海/北京:致命的女人 (2012-07-25) (圖)
要刊書事: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14/07-20/07: (2012-07-25) (圖)
要刊書事:Time《時代週刊》23/07: (2012-07-25) (圖)
要刊書事:The Guardian《衛報》22/07: (2012-07-25) (圖)
要刊書事: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22/07: (2012-07-25) (圖)
「無安全感」成就企業帝國 (2012-07-23) (圖)
書評:鍾景輝與香港電視 (2012-07-23) (圖)
書介:香港基本法起草過程概覽(全三冊) (2012-07-23) (圖)
書介: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 (2012-07-23) (圖)
書介:愛上幾個人渣 (2012-07-23) (圖)
書介:張徹談香港電影 (2012-07-23) (圖)
書介:多變的孫科 (2012-07-23) (圖)
徵稿啟事 (2012-07-23)
舒國治:閒散生活 詩意寫作 (2012-07-18) (圖)
電子書架:年輕就是最大的財富 (2012-07-18) (圖)
要刊書事: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07/07: (2012-07-18) (圖)
要刊書事:New York Magazine《紐約雜誌》07/07: (2012-07-18) (圖)
要刊書事:The Guardian《衛報》11/07 (2012-07-18) (圖)
要刊書事:The New Yorker《紐約客》16/08 (2012-07-1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