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地阿倫拍完《情迷巴塞隆那》和《情迷夜半巴黎》,又推出了《情迷羅馬》(To Rome with Love),而且還六年來首次重現幕前,飾演片中有伯樂之能的歌劇導演,影后茱迪戴維絲則是片中他的妻子。自仲春於歐洲公映以來,引起影迷們的熱烈談論。
國際大導演一般都喜歡進行系列創作,以彰顯他們的作者簽名式。系列形式又尤喜所謂三部曲。以往奇斯洛夫斯基有藍白紅三部曲;安哲羅普洛斯有歷史三部曲、希臘三部曲;活地阿倫本人不久之前也有迷失或命運三部曲(《迷失決勝分》、《迷失愛與罪》、《遇上塔羅牌殺手》),所以大家猜度這次歐遊三部曲會終於羅馬。
然而,看過電影的觀眾都不相信這老頑童會止步於此。不全因為考慮他的作者意圖,更是基於對今天電影製作與商業掛u的理解。
商業電影早已建立植入模式,所謂「植入」,便是借電影賣廣告,通常是片中出現的道具(由飾品、汽車到糖果不等),使用了特定商品,鏡頭剪接通常有那些商品的特寫,美其名曰是相得益彰,謀取雙贏。
經典植入之例子,可能是《ET外星人》那次用了某名牌朱古力豆,作為片中舉足輕重、推動劇情的道具。
今天植入已成為荷里活甚至華語合拍片的常規。即使是藝術電影,也無法擺脫箇中融資的誘惑。「情迷三部曲」便是明顯例子。用一個歐洲名城作為故事背景,換取該地資金,以至變相為該城賣旅遊廣告,的確是一條財路。亞洲不少城市的文化局及旅遊局,也愈來愈傾向資助電影製作(其中不乏文藝作品),不少台灣電影近年便有這種集資成份。
不過,香港電影近來才有電影發展基金資助,植入手段也傾向或過於直接,大抵並非電影人不懂自海外取經,而是建制無法配合全球化資本運作勢向,難免容易產生被邊緣化的感覺。 ■文:朗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