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大會堂50周年:演藝節慶豈是易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8-1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1977年舉辦的維也納輕歌劇節場刊封面。

——大會堂的前世今生——從大會堂的變化看香港(5)

文、圖:周凡夫

 當年大會堂開幕,市政局議員(後任主席)張有興希望不久將來香港可以舉辦一個亞洲藝術節,適當時候,舉辦國際藝術節。張主席此一「不久」的「希望」卻是要到十一年後才得以實現,以國際性演藝節目為主要內容的香港藝術節終於在1973年創辦。

 今日香港各種「名堂」的演藝節慶活動幾乎多不勝數,但六十年代大會堂建成的年代,香港社會經濟剛起飛,藝術人口有限,藝團亦全是業餘性質,並不具備舉辦節目密集的節慶式演藝活動的條件。事實上,1955年至1960年間,香港已嘗試辦過好幾屆香港藝術節,有各種不同的表演藝術,幾全由香港本地的演藝團體演出;也有展覽,每年除在天星碼頭東邊的中心場地舉行開幕節目的各種歌舞表演,和展出視藝作品外,其餘參演項目便全由各演出單位自行選定場地,依排定時間演出,性質頗為蕪雜,節目質素便難免極為參差,當年也就有人揶揄,「到淺水灣看日落,好過看香港藝術節的節目」,為此,只辦了幾年便停辦了。

演出半場觀賞煙花

 大會堂啟用十年後,1973年2月香港藝術節「復活」。這回旅遊局大力支持,投下大本錢,自歐美邀請了不少大師名家,奈何定位錯誤,以為可吸引大量遊客,結果在連續多年票房失利下,才慢慢走上軌道,到今年辦到第四十屆,已成為在國際藝壇上建立品牌地位的活動。

 早期香港藝術節的節目都集中在香港大會堂,但大會堂的檔期實在緊張,特別是在八十年代初期,歲晚新春的大節假日,仍然是演出不綴。1983年的2月13日適逢年初一,當晚維港大放煙花,而香港藝術節在大會堂音樂廳則安排了烏克蘭森加民族舞蹈團,在劇院安排了加拿大銅樂五重奏的演出。為防過強的煙火聲浪會對演出帶來影響,當晚兩場演出都作出特別安排,晚上九時鳴放煙花前結束上半場後的半場休息,時間延長為半小時,用以讓觀眾步出大會堂欣賞一年一度的煙花鳴放。當晚半場看完繽紛的民族舞,或聽完加拿大璀璨的銅管樂,到半場小休再分據有利陣地觀賞煙花,這樣子難得的雙料娛樂機會,隨後似乎再沒有出現了。後來香港藝術節的節期索性避開農曆新年,半場休息看煙花亦成歷史了。不過,意外地,七一香港回歸之夜,女高音江樺在大會堂舉行從藝五十年音樂會,亦在第一幕演出後,特別安排休息,觀眾觀賞八時開始的煙花盛會。原來鳴放煙花的強大低頻聲浪,能「穿牆入室」,確是大會堂音樂廳的「死穴」。

 至於張有興口中的亞洲藝術節,則到1976年才由市政局獨力創辦。籌辦時大家都有點「茫無頭緒」,除了邀得日本的鍋島吉朗(Yoshiro Nabeshima)擔任義務顧問,提供意見,便要由大會堂的同事去想方設法了。當年負責統籌有關節目的周勇平(今日藝發局的行政總裁),憶述當時接下任務後的心情,大有「偏向虎山行」,和「初生之犢」的精神,想盡各種辦法去聯絡有關人等,特別是通過各亞洲國家駐港領事館,要求提供資料,最後終能準時揭幕!

 亞洲藝術節辦到1986年第十一屆後,改為隔年舉辦,到1998年回歸後,共舉行了十七屆便停辦,完成歷史任務了。

兒童合唱的國際影響

 市政局於創辦亞洲藝術節翌年(1977年)7月還主辦過為期十二天的「維也納輕歌劇節」,自歐洲邀來指揮家Rudoff Gerstenbauer,舞台監督Wolfgang Mika,和八位富有歌劇舞台經驗的歌唱家,聯同香港管弦樂團、香港歌詠團、香港芭蕾舞學會,演出了兩齣輕歌劇《蝙蝠》和《風流寡婦》(Merry Widow),合共演出八場;此外還有兩場「歌劇精華」音樂會,演唱的幾全是德國著名歌劇中的選曲。成為當年少見的,甚至可說是香港開埠以來難得一見的歌劇盛會,但只辦了一次便「壽終正寢」,再沒有續辦下去。

 然而亦有只辦一次便帶來重大影響的節慶活動,那是1982年為期一周的香港國際兒童合唱團音樂節(7月18日至24日)。當年共安排了十八場音樂會,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和劇院舉行的各有三場。除身為東道主的香港兒童合唱團,還邀得來自四大洲的九個國際著名兒童合唱團參加。這次音樂節的成功舉辦,促成了國際兒童合唱及表演藝術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hildren’s Choral & Performing Arts,簡稱ISCCPA),於1983年在美國鹽湖城成立,身為「香兒」舵手的葉惠康順理成章地獲選為董事會第一任主席。就香港而言,更刺激了隨後多次在香港舉行的兒童合唱匯演交流活動,如1983年8月7日至21日由文化署(新界科)主辦,邀請了「香兒」和新界七個兒童合唱團進行的「新界區兒童合唱團匯演」;1984年1月底由音樂事務統籌處及觀塘兒童合唱團合辦的「兒童合唱團雙周大會串」,和1988年11月至12月間,由區域市政局主辦的「區域小天使大合唱」,都是八十年代對香港兒童合唱發展帶來動力的重要活動,都可說是1982年香港國際兒童合唱團音樂節引發的大型活動。

 另一誕生於大會堂,影響力更為重大的,則是現今不僅在大中華,甚至世界影壇上都具有地位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此一節慶活動緊接著1976年亞洲藝術節創辦後翌年推出,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當年只是試辦性質,經費只有十一萬元,只能按外國影展場刊「隔山買牛」,遲遲節目才能落實,只有大會堂劇院一個放映場地,合共放映了故事長片三十七部,短片七部;觀眾人次多達十六萬人次,此一意外的成功,和第一映室(Studio One)多年來以大會堂作為推動藝術電影的基地有很大關係。詳情且留下篇再交代了。(待續) ■每月登場

相關新聞
眾聲喧嘩 說香港 (2012-08-17) (圖)
香港大會堂50周年:演藝節慶豈是易事? (2012-08-17) (圖)
活動推薦:音樂劇《樂器推銷員》 (2012-08-17) (圖)
The Long Goodbye:致瀕臨消失的自然 (2012-08-14) (圖)
黃敏音個展「The Long Goodbye」 (2012-08-14) (圖)
「On the Way」 (2012-08-14) (圖)
「Lion Rock」 (2012-08-14) (圖)
「By the Way」 (2012-08-14) (圖)
「Untitled」(gold) (2012-08-14) (圖)
「In a Way」 (2012-08-14) (圖)
藝評:女性藝術家 她們的心象 (2012-08-14) (圖)
陳慶慶《驚蟄》 (2012-08-14) (圖)
視覺推介:林偉而個人展覽《空間之旅:林偉而—裝置十年》 (2012-08-14) (圖)
視覺推介:BURMESE DAYS—A TIMELINE劉紹增、羅士廉及周素卿作品聯展 (2012-08-14) (圖)
金燕玲為張愛玲唱首歌 (2012-08-10) (圖)
半生緣 (2012-08-10) (圖)
敢觀舞台:「好心」跟「垃圾」分手之後 (2012-08-10) (圖)
「七嘴八舌」時,我們可以聽見甚麼? (2012-08-07) (圖)
「七嘴八舌,甚麼都聽不見」——吳以強個展 (2012-08-07)
藝評:啟德河隱喻了的社區藝術 (2012-08-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