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詩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2009年春節某一天,大家都忙於過年,晚上突然收到我班上一位小男生SMS傳來黃偉文〈活著多好〉的歌詞文字:「遊玩時開心一點不必掛念我……」。這既不像新春祝福語,又不像什麼美文分享,我直覺覺得有點不妥,便著他們的班長了解一下到底發生何事。很不幸地,原來短訊中〈活著多好〉的片段,竟是那小男生的最後遺言,發過短訊,小男生便墮樓身故了。自此以後,我有點不大敢重聽〈活著多好〉,卻近乎條件反射的特別注意流行歌詞中對於「死亡」的書寫,包括周禮茂的經典〈邊緣回望〉、同樣出自黃偉文手筆的〈井〉、林若寧的〈最後派對〉、周博賢的〈替你高興〉和今回詞話要談的林寶新作〈完〉。
林寶〈完〉大概是陳奕迅新碟《……3MM》其中一首主打歌,最近不少網友已在熱烈談論當中的「死亡」主題。《……3MM》中還有〈碌卡〉、社會普遍無禮和階級格調等歌曲題材。然而,〈完〉關於生離死別的書寫似乎特別能觸動人心──
「一刻心也跳著 命能懸著 尚能延著 雖則一秒過後或結帳 光陰雖倒計著 但呢喃下 照樣漫長 塵寰未了 沒有路撒手歸向 從來從來病床一張 就算已躺上 點滴再響 但意志高漲 雖已走向 那滅亡最終一章 全力多打漂亮一仗 仍祈望那重傷 或會有轉向 這是妄想 怎也說不上 無力軟弱 總不免變得倔強 無奈生於死角 只得一個下場」
〈完〉的開首已馬上帶領聽眾進入纏綿病榻的情景。命懸一線的病者縱然有堅強的求生意志,可是在「打點滴」(即廣東話所言的「吊鹽水」)的狀態下,不免感到強烈的無力感。首段大量出現「雖」、「但」、「就算」、「妄想」、「無力軟弱」、「無奈」、「只得」的遣詞用語,藉著患病的非常前設,渲染出一種相當異樣,但又卑微而平常、無望的困獸之鬥。〈完〉的詞人林寶坦言,填詞時剛巧有親友不幸離世,觸發他藉著歌詞來抒發關於死亡的一些想法。因此,〈完〉的文字出現一種反覆呢喃的精神狀態,不斷思考人的力量和人的軟弱,最後歸結到人生在世的「不得已」──
「終迫出勇氣讓 被誰懲罰 被誰原諒 願再擔保不過信譽壞了賬 終識得去退讓 但懸崖上 再沒後墻 惟未變敵對互送多一掌…如承受那重傷 未見有轉向 這樣對比 可會太牽強 同樣脆弱 不得已要坦白嗎 病至膏肓 再避不上 自認自認未絕望 未去努力著 但時日錯過了 再怎可勉強 沒權利失落失望 今天我倆 俱傷得 欠救藥」
〈完〉第二部分,有一種閃回(flash back)的效果,彷彿是主人公在回望前半生,如何受到挫敗、如何得到原宥、如何脆弱受傷、如何互相傷害,直至病入膏肓才發現一切畢竟過眼雲煙,反而從中深深感到「活著多好」。我們得到生命,並不是自主的;生命的失去,也不是人的意志可以左右。只要活過,根本就沒有抱怨和失落失望的資格。值得注意的是,〈完〉在談生論死的當兒,把焦點放在日常為感情家庭事業金錢,不斷陷溺於哀傷狀態人們。宏觀來說,如果想不通透,每個人都傷痕纍纍、每個人都活不下去──「今天我倆 俱傷得 欠救藥」──一切全在一念之間,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末段,〈完〉把場景移師先人的告別式,全詞乾脆把最後一程走完──
「原來尚有創傷 沒法去敷上 關係哪可 斷了再拉上 可會驚詫 世事如只得一廂 沒法扭轉結局方向 原來尚有理想 沒法再攀上 想贈那獎 都不及去頒上 難道歲月 多少課也可白上 唯獨告別路途 要懂怎去走上 手一僵眼閉著 未能延著 別求延著 學會花圈棺蓋了後 就獻上 但願步過瞻仰 你亦明白 看穿真相 尚有些仗 全力亦打不上」
〈完〉的末段有花圈、棺木、瞻仰儀式,簡單描繪出喪禮的情景,同時也更明確點出人生的不完美。總有不能達致的理想、追逐不到的獎項、聽不明白的話語。遺憾才是人生的真相,因此〈完〉真正釋放的,並非盲目樂觀的正能量,而是對生命本質的理解──「有些仗 全力亦打不上」──直至生命完結的一天,無力感都生死相隨,或許這才是〈完〉醍醐灌頂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