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國興瓷興」,瓷器的命運與歷史的坎坷逶迤緊緊相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官窯不署年款,究竟三朝有何輾轉的歷史?
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年僅38歲的宣德皇帝病逝乾清宮,其子朱祁鎮時年9歲繼位,改元正統(1436-1449)。幼帝英宗登上大寶,得張太皇太后輔政,又有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正統有國14年,前7年,一遵仁、宣之政,號治平之世。後7年則因太皇太后病逝,三楊也先後離去,英宗雖然日益長大,卻依賴太監王振,使得朝中大權盡落宦官之手,形成明歷史上第一次宦官專權的局面,「土木之變」英宗成了蒙古人的俘虜。
國難間,皇位由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繼承,是為景泰朝(1450-1465年)。之後出現「奪門之變」,英宗又從其弟手中奪回皇位,改年號為天順(1457-1464年)。明代這兩帝三朝的二十八年時間可謂多事之秋。
雖然時歷戰亂,景德鎮仍是燒造了大量風格不同的瓷器,中國古瓷一直發展到元代,其實一直都是景德鎮獨領天下,故人們也一直將景德鎮的各種技術指標當作標準的固定模式。
之前一直到唐宋,各個窯口的溫度還是千變萬化,元明時期,景德鎮找到新的硬質製瓷原料——麻侖地高嶺土,即「麻侖土」,泥坯更由瓷石的一元配方,發展成為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出一種質地像玉一樣晶瑩潤澤、色調白中泛青的優質瓷,大大提高了瓷坯硬度,令大件器物很少變形。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創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