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心理輔導老師與學生們做遊戲。
驅車在崎嶇泥濘的山路上,沿路坍塌房屋正在建設,由於連續陰雨,道路兩旁滑坡不斷,山間藍色帳篷零星點綴,山下洛澤河江水滾滾。汽車抵達毛坪小學已是午休時間,教學樓外搭起的帳篷教室裡還有幾個學生,操場上,很多同學圍成圈,把頭藏在手臂下蹲在地上,圓圈中間的女老師唸著:「我是一顆小種子,慢慢長,慢慢長,長成一棵大樹。」孩子們聽著話語慢慢站起來,下巴上揚、雙手張開、擁抱藍天。
圓圈中心的女老師名叫王日出,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援助站的工作人員,他們首批援助者9月10號到達災區,現在留在毛坪小學的有三個人,她和同事方若蛟、復旦大學的志願者楊大地。
為了孩子笑容 志願者長留校
方若蛟介紹,孩子們正在做的遊戲是通過表達性藝術讓他們釋放內心的情緒,從對周圍有畏懼的原始狀態到充滿安全感的舒展狀態,遊戲能讓他們放鬆,在集體裡重塑對未來的信心。在災區,工作組首先進行前期溝通、調查評估,消除隱患後開始進行團體輔導和個別案例輔導。他們還將培訓當地教師,教給他們心理輔導的方法。
11歲的女孩慧芳(化名)在地震中失去母親,志願者王日出見到她時,女孩每當被問及此事便情緒失控。毛坪小學復課了,慧芳雖然回到學校,但一直悶悶不樂,常常在上課時默默流淚。王日出和她經驗分享自己親人離去的事情,告訴她當時自己的心情以及後來如何恢復到常態化,給她安全感。慧芳漸漸從悲傷的情緒中走出來。
方若蛟說,現在慧芳還是不願意加入到集體遊戲,但是她會開始接近群體,看別人做遊戲的時候臉上有露出笑容,這就是志願者們最大的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