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誠品書店經千呼萬喚來港之後,究竟帶來了甚麼,現在下結論還太早。有沒有驚艷?沒有。朋友間只會說,去過了嗎?去過了,很擠,就轉話題,像沒甚麼可說的。因為太擠,一切台灣誠品的好處,就算真帶來了香港,也只好待日後冷清點的時候再去發掘吧。
誠品是否受港人冷待,我們這些不常逛書店的人不知道。不過冷待的說法,本身就有問題。如果誠品是一盤生意,一個服務機構,受冷待的只會是顧客。當然,如果它是要君臨天下,向我等示範如何閱讀,那又作別論。如果認為香港市場對誠品為何不如開張前般積極,就應該問誠品的營運能力和品牌,是否足夠做過江龍。
品牌過了江之後,往往就走了樣。我們日常熟悉的銀行、餐廳,雖是大集團,在異地見到也總是怪怪的。一是人與制度不同,二是原材料和服務文化總有差異,三是城市各有不同的氛圍,品牌也會模糊起來。理論上這是不應該發生的,因為品牌的架構和核心,放諸四海都必須貫徹有效。成功的品牌有套DNA,即使有天跑上月球或火星開店,都應該一樣。比如麥記強調的食物品質、清潔環境、物有所值,和要成為你我喜歡的餐廳等,無論將來開到哪個星球,都應該不變。但話雖如此,品牌的核心雖不變,經營手法有時卻不得不遷就本土文化。
麥記一度非常堅持簡單的美式菜單,抗拒加添本地食材口味,但經過廿年進軍國際的經驗,現在的菜單變得有彈性多了,為了本土市場宗教原因而避開豬牛固不在話下,就連米飯等原材料也時見加入,跟早期的手法很不同。像許多美國品牌,國際市場是近年業務增長的動力,邊做邊學邊演變是好事。
有能力把品牌進軍國際的人才非常吃香,也很難找。有了人才,是否一定成功,也得看天時地利加運氣。如果連人才也沒有,就更不用想了。生意最愁的不是沒有好「橋」,而是沒有執行的能力。兩岸四地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