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亟待向消費型、服務型、創新型經濟轉變。圖為領跑新能源快速發展的河北新奧集團實驗中心內,工人在檢測綠色能源微藻的養殖光照強度。資料圖片
——着力提高增長質量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自中共十六大一路走來,中國經濟經歷了建國以來增長最快的十年,如今又一次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舊模式難以為繼,但轉型遲滯、改革膠著。這無疑為即將召開的十八大提出了必須直面的經濟考題。政府智囊提出,危機與轉型已在賽跑,中國亟待向消費型、服務型、創新型經濟轉變。如果增長動力順利轉換,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將進入增長速度降至7%左右、而增長質量和穩定性顯著提高的新階段。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今年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對十八大及今後十年的經濟發展方向定調,發展放在優先位置,主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是轉型的四大戰略。
「十三五」GDP下台階
今年以來,嚴峻的國際形勢及自身持續下滑態勢,都為中國經濟增長前景蒙上陰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帶領課題組完成的一項研究結果更顯示,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速增長階段的轉換,或早於人們預期。這份報告指出,中國潛在的經濟增長率極可能在「十二五」末期放緩,2014年後就會降到8%以下;而「十三五」時期則將明顯「下一個較大台階」,由近些年的10%以上下調至7%左右。整個「十二五」期間的GDP潛在增長率為年均8.2%,「十三五」期間僅為7.3%。
對此,劉世錦提出,增長階段轉換將伴隨增長動力和經濟結構的顯著改變,並可能帶來某些難以預料的挑戰,實際上對經濟轉型提出了包括時間約束的緊迫要求。
中國早在1995年就正式將經濟轉型提上議程,十六大亦將「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作為最重要目標之一,試圖扭轉以「投資+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方式,轉攻內需消費市場。不過十年過去了,投資與消費的失衡結構至今未能扭轉,一些問題更有所加劇。
慎防低效率問題暴露
不過經濟學家提出,未來幾年伴隨中國經濟增速下台階,若經濟轉型不能跟上步伐,被高速增長掩蓋的低效率問題將暴露無遺,出現企業盈利和財政收入大幅下降、資產估值收縮、長期信貸回收困難甚至財政金融等危機;另外,在低成本要素優勢減弱後,中國的市場競爭、民企發展、教育科研、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缺陷,可能令中國無法獲得創新驅動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這些可能都最終導致經濟「硬著陸」。
經濟轉型絕非易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轉型能否成功,將取決於在一系列深層體制性、結構性重要問題上能否取得突破(見「經濟轉型十大挑戰」附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