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將建立創新型國家提升到事關經濟轉型成敗的戰略高度,不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缺乏創新體制設計和獎勵機制、政府政策誤導等諸多硬傷,讓中國經濟向技術進步與效率提高驅動的創新型經濟的轉型任重道遠。
當前中國經濟轉型面臨諸多難題,傳統產業步履維艱,高技術與新興產業無序發展陷入「低附加值陷阱」,中小企業生產環境惡劣。
傳統產業步履艱利潤低
一方面,傳統產業規模巨大,但低利潤現狀令人堪憂。以製筆業為例,全球圓珠筆總產量80%以上來自中國,但從整個產業鏈、價值鏈上來看,卻嚴重的存在大而不強、「空心化」問題。中國企業出口一支圓珠筆價格是5毫-1元人民幣,美國市場可賣到1美元(約6.3元人民幣)以上,而中國企業的收入不足1元,支出進口筆珠、筆芯、墨水、相應技術裝備及工人工資,最終利潤只0.02-0.05元人民幣。美國市場上從1元人民幣到1美元的增值,主要源於產品設計、採購、物流和商業服務,其利潤增值均被外國公司佔有。
高科技產業墮低附加值
而在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上,不少地方政府為了本地經濟利益,不惜代價實行優惠政策,造成產業發展雷同式佈局、低層次競爭、技術盲目引進、缺乏有效核心技術支撐等局面。
更為嚴峻的是,相當一部分高技術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導致的結果是國產手機售價20%、計算機售價30%、數控機床售價20%—40%都要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向本報指出,造成上述問題主要是因為過於偏重經濟利益的考核機制扼殺企業創新的源動力,社會亦缺乏支持創新的良好氛圍和機制,同時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也落於人後。數據稱,全世界評大學申報的發明專利,排名在前50名裡中國一個大學都沒有,說明中國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很少。此外,還有學者提出,政府政策亦存在誤導作用,各部門間協調銜接不暢,導致研發市場、金融貿易在產業鏈上的佈局脫節,難以形成配合有序的高價值的產業鏈。
「如果企業創新動力的機制不解決,扶持創新的政策執行上也會大打折扣,而中國就很難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鄭新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