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小學生參與模擬遊戲,使用虛擬金錢購物、工作、儲蓄和進修,體驗理財之道。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遠威)註冊心理學家和亞洲心理及教育輔導人員協會創會會員梁天明博士表示,理財是資源管理的一種,而小朋友7至12歲是最好的學習理財時間,7歲前就讀幼兒園太早,沒有金錢可管理,而12歲後則太遲,已養成了壞習慣便難以改變。
透過卡通和歌曲較易吸收
梁天明指,小朋友7至9歲就讀小一至小三時,大部分概念依靠模仿得來,這階段家長的身教最為重要,而9至12歲就讀小四至小五時,則最受同輩及家長的影響。建議家長應由簡單的概念開始,透過工具教育理財概念,小朋友日後便可容易掌握較深入的理財概念。他續指,小朋友透過卡通和歌曲學習有關概念會較容易吸收,家長不必以文字的方式教導,由於7至12歲階段兒童的文字發展未有完善。
教育實用價值及價錢分別
他表示,過多的零用錢無助小朋友學習理財,因他們未懂得如何管理,父母應教育子女物件的實用價值及價錢的分別,如名牌原子筆和一般原子筆的實用價值一樣,但價錢差距深遠。亦應教育子女學懂「延後滿足感」,為購買想要的物件預早計劃,減少開支增加儲蓄以購買較昂貴的物品,家長不宜慷慨滿足小朋友的購買慾望,例如為子女負擔大部分消費金額,亦會令小朋友對物品的實質價值有所混淆。
|